临桂镇上全村:一个水库移民村的美丽蜕变

  新修水泥路平整宽敞,机动车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开到村里。  

  ▲在进行“改厨、改厕、改水”后,上全村村民家的厨房也告别了烧菜满屋被熏黑的历史,干净的厨房跟城市家庭差不多了。 

  在没有搬进新房前,上全村的村民大都住着低矮的泥巴房。  

  临桂镇上全村统一规划设计修建的新民居,就像城里的别墅。

  7月12日晚8点,临桂镇上全村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民居在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下若隐若现。62岁的村民刘捏苟坐在自己两层半的新居前乘凉,夹杂着泥土气息的晚风从村子吹过,让老人感觉到一丝丝凉意。“好凉爽啊!”在低矮的泥巴房住了大半辈子的刘捏苟显得特别惬意。自从5岁那年随父母从灵川水库移民到临桂上全村,刘捏苟就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告别泥巴房,住进宽敞舒适的新楼房。如今他的梦想实现了。

  临桂区临桂镇上全村是全镇最偏远山区,是临桂镇一个整村移民的村落。该村原来基础设施薄弱,村庄环境“脏、乱、差”,群众生活和出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来,临桂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努力提升边远山区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行环境,昔日穷村僻壤的烂泥巴房变成宽敞的小别墅,富有现代气息的山区小村成为临桂镇生态文明建设的佼佼者。

  昔日泥巴房变成了宽敞小别墅

  7月12日下午,记者从临桂镇政府驱车出发,经过大约40分钟后来到临桂镇上全村。新修水泥路像一条银丝带一样把上全村与外界连接起来,架起了山区与外面世界联通的桥梁。在夕阳的照射下,在群山环抱绿树掩隐中,傍晚的上全村显得更加宁静祥和。记者刚到上全村的村口,发现一排新建的民房整齐划一排开,灰瓦白墙,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交相映衬下,跟城市里的别墅没什么两样。

  “做梦都想不到我们这个小山村能搞得那么好,不仅住上了统一规划的房子,还有太阳能路灯,房前屋后都有花草树木,跟城里人的生活没什么区别嘛。”上全村村委主任刘义成兴奋说。今年60岁的刘义成是经历过移民前后的一代,对今天村子的变化有很深的感受。“以前我们这儿全都是泥巴舂起来的土墙,年轻人带个女朋友回来,住不了两天人家就走了。为什么?因为房子太破了,把人家姑娘吓跑了。”刘义成感叹说。

  在刘义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的家中。一栋两层半的小别墅,显得相当气派。记者参观了刘义成的家,发现户型结构布置合理适用,非常适合居住。敞亮的天窗,让房子变得亮堂堂;客厅中,沙发电视一应俱全。村集体的饮水工程,把山上的泉水引进了每家每户。走进厨房,一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泉水就哗哗地往外流。一款黑色的大理石案板衬托出了整个厨房的时尚,在做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渍,一擦一洗就干净。

  现在他们家二楼三楼只是逢年过节有人住,其它时间一般都空在那里作为客房。“现在宽敞多了,不像以前。”“我们去年搬进来。这个房子占地95平米,连装修一起总共花销接近25万。我们村还申报政府的‘三改’项目,我们只要按照政府给我们的图纸建造厨房和厕所,政府就补贴2200元。”在参观完整个房子后,刘村长对我们介绍。

  走出屋外,房前屋后的绿化植被显得格外抢眼,把整个村子点缀一新,放学后的小朋友回到家就拿出水来浇灌植被,已经成为了习惯。两排房屋之间的距离超过4米,机动车可以轻松开进村子的巷子,大型的家具也可以直接搬进屋里。

  巷道旁,村民刘四维正在跟几个老人聊天,从老人的表情可以看出生活的悠闲自得。“现在村里房子建好了,路也修通了,有时候还可以去文化室看看书。自从搬进新居后,大家生活好起来了,现在打牌的人都比以前少很多了。”刘四维如是说。最让刘四维感到变化大的是村里有了三个保洁员,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人管理。“以前大家都是‘自扫门前雪’,现在每天都有专人在路上捡和回收垃圾。”

  整村搬迁,水库移民圆“安居梦”

  在参观完新村后,刘义成带领我们来到搬迁前的旧村。由于全村都搬到了新居,旧村落已荒废,路中间已经起了青苔,杂草已经丛生,偶尔只能看到几只鸡在觅食,已经看不到行人。放眼望去,全是低矮的泥巴墙,有的已经成为危房,有的甚至已经坍塌,跟只有一水之隔的新村形成了鲜明对比。

  “看看老村,再看看新村,我也没想到现在能搞得那么好,变化来得那么快。”刘义成一边带领记者在旧村参观,一边跟我们讲起该村的往事。上全村先有51户,230多人,1958年临桂金陵水库启动建设,刘义成父辈跟村里其他村民一起搬迁到了上全村。离乡背井的上全村村民当时只是想着能在新的地方发展自己的生产,改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有限,搬迁到上全村的村民都只能修建黄土舂的泥巴房。“我们当时家家户户都还养牛和猪,牛和猪就住在旁边,一到夏天就又湿又臭,很多蚊子。”刘义成说。为此,村民们就到外面去割草,晚上点燃拿来熏蚊子。“整个夏天都要熏蚊子,不然没办法住人,我们村口的草都被割完回去熏蚊子了。”刘义成笑着说。

  “终于可以搬进新居了。”今年62岁的刘捏苟笑着对记者说。刘捏苟是上全村的老支书,如今已经退休在家,儿子们都走出了山区,在外面获得很好的发展。想起以前的日子,刘捏苟就有说不完的话。1958年,金陵水库开工建设时,刘捏苟一家人跟全村人一起搬到了上全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交通不方便,刘捏苟与村民们都住在低矮的泥巴房里。刘捏苟说,那时候全村人的梦想就是能住上漂亮的砖瓦房,房间能有通风大窗户。随着家里人口不断增多,他们全家9口人就挤在不足90平米的泥巴房中。每逢刮风下雨,那是刘捏苟最担心的时候。50多年前修建的泥巴房已经成为了危房,一遇到大雨就会漏,无法居住。“那时我们家在村里的条件还算可以的啵,其他群众家里的情况就更糟。”刘捏苟说。

  2011年,临桂镇多方奔走,积极协调各部门,上全村开始搞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新房住新房是每个村民的梦想,但由于缺少资金,又没有规划,新村建设一拖再拖,村民住进新居的愿望一直都不能实现。”刘义成说,而现在,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让他们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通过镇里和区里有关部门的协调,上全新村建设规划、水电和道路硬化、绿化都由政府负责,村民只要筹集资金用于建设新房,就可以住新居了。”刘义成说。

  经过政府各方面的协调,村民选举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统一规划和管理新村建设的各方面事务,帮助村民解决建房的各种困难。“那时候很多村民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但是政府帮助村民做了很多事情,村民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都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把建设房屋的资金筹集齐全。”刘义成说。经过5年建设,如今上全村51户已经有48户按照规划完成建设并且住进了新居,多年来的安居梦想终于实现,成功告别低矮的泥巴房。

  自掏腰包也要建新村,整村推进开启新农村建设新步伐

  一边是低矮破旧的泥巴房,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小别墅”楼,如果不是有人介绍,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是同一个村子。

  “泥巴房的滋味我们是尝够了,我们一定要让后代过上新的生活。”刘捏苟告诉记者,为了修建新村,除镇政府和移民局给予他们大力支持外,村民自己也拿出了十足的干劲。据了解,当初临桂镇给上全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原来旧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另一种就是重新选址,统一规划设计,整村推进重建。

  “前一种方案的好处是村民不用花太多钱。但由于之前村子建房没规划,村民的房子到处乱建,要改造困难也不小。再加上村里下水道等各种基础设施之前也没有,改造出来的效果也好不到哪去。”刘义成说。当初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刘义成原本担心村民会因为资金问题不选重建方案,谁知村干部把两种方案一说,村民都表示要选址重建。“要么不搞,要搞就搞好。”刘义成说这是当初村民普遍的意见。

  按照设计规划,上全新村占地45亩,每户村民新建楼房占地95平方米,统一建设成两层或两层半。这样下来每户村民要出资13万到17万元来修建自己的楼房。“我们虽然没什 么钱,但统一建房这样的机会难得,我们就是借钱也要建。”刘义成说。据他介绍,全村48户建房的农户有三分之一都借了钱,但一想到能告别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村民们都没有怨言。

  农户愿意出钱建房,建房的资金问题解决了,但要搞新农村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跟其他村子一样,上全村的土地也早已分到各户,而重新选址的新村建设用地需要45亩,按照设计规划,每户村民新建楼房占地95平方米。在这45亩地中有的村民地多,有的地少不足95平米,有的甚至连一分地都没有,如何协调又是个问题。“群众建新农村的积极性都很高,不要我们出面,村民自己就把地分好了。”临桂镇美丽办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上全村一户姓刘的农民在新址上有一亩地,为了支持建好家园,他一分钱也没有要,就把多出的500多平米分给邻居建房了。

  据临桂镇美丽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上全村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已成为该镇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乡村建设的示范村,临桂镇的上塘村、天华南场新村等9个村子都在按照整村推进的模式进行改造。政府出资帮修好水泥路、安装路灯、修建体育场和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个花园式的新农村将出现在临桂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