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覃塘镇龙凤村平田屯新貌。
港北区大圩镇民乐村的水泥路通村入屯。
港北区大圩镇民乐村高耸的自来水塔。
覃塘区蒙公乡岭庆村欢快的孩子。
港南区东津镇群众开展篮球友谊赛,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
港南区新塘乡湖龙村南面屯一村民家中一角。
岭庆村屯屯通水泥路
地级贵港市成立以来,我市农村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许多村屯都通了水泥路,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路通财通,覃塘区蒙公乡岭庆村村民依托畅通的水泥路,在致富路上欢快地奔跑。
6月26日,记者来到该村黄道屯,笔直的水泥路蜿蜒前行,好像一条白龙。当天,刚好到了放学时间,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迈着欢快的步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黄道屯是水库移民村,去年年底,该屯得到上级移民项目的扶持,修建了这条长约1.3公里的通屯水泥路,从而解决了这一带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该屯村民陈寿宁说,以前没有建成水泥路的时候,出行十分困难。特别是每逢雨天,道路泥泞,车辆打滑,来回运输农用物资很困难。他家种有5亩多甘蔗,到了砍运的季节,经常遇上雨天,没法及时砍运,极不方便。如今修好了水泥路,大人赶圩、孩子上学,村民运送建材、肥料、稻谷等生产、生活物资就方便多了。
该村支书王志佑说,黄道屯是全村10个屯中最后一个建成通屯水泥路的,其它9个屯在近几年已陆陆续续建成了通屯水泥路。目前,全村累计通车水泥路约8.5公里,总投资260多万元,2700多村民受益。王志佑说,屯屯通水泥路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修路过程得到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村通”、扶贫等项目资金的扶持,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村民也踊跃参与村道硬化的建设。今年1月,土潭屯村民陈常辉听说屯里准备修建水泥路后,立即捐款1500元。他说:“捐资修路是方便自己,造福后代的事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王志佑说,每次村里修建水泥路,都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或是踊跃捐款,或是义务投工投劳,或是免费贡献生产、生活用地。“要想富,先修路”,大家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王志佑还告诉记者,得益于便民路,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如今98%以上的村民建起了楼房,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土潭屯村民王明军常年在村里驾驶后驱车,为村民运送土石方、河沙、水泥等建材。他说,自从各屯建成了水泥路,出入方便多了。他每年跑运输的收入一般在5万元左右,如今家里建起了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五里镇3.5万多村民用上自来水
本报讯(记者李园园)“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打井水喝,每逢雨天井水又黄又浊,很不卫生。现在,自来水通到家里,干净、卫生、方便,家里还用上了热水器、洗衣机,日子越过越好了。”近日,覃塘区五里镇大成村大成屯村民覃利一边高兴地说,一边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立即哗哗地流出来。
近年来,该镇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不断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步伐,重点解决村、屯饮水难问题,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该镇积极争取到覃塘区水利局实施的农村饮用项目资金建成10个人饮工程,受益人口达34637人;自建项目3个,受益人口1337人。
“请跟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本报记者 洪星桦 通讯员 罗震杰
“请跟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在港南区湛江镇活跃着一支文艺队,他们在劳作之余,一起唱歌、跳舞,不仅充实自己的生活,更为群众送上精神食粮。
最近,记者走进该镇文化站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许多文艺队获得的奖牌,其中一块奖牌特别醒目,上书“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落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2014年3月。该站站长梁永利告诉记者,荣誉的获得,是对文艺队员付出的最大肯定,他们更是从中收获了快乐。
刘伟燕是文艺队的队长,她白天在镇上经营一间小卖部,晚上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一起跳广场舞。“忙忙碌碌了一天,到了晚上跳舞唱歌,既能锻炼身体,又放松了心情,何乐而不为?”刘伟燕说,做队长要管很多琐碎的事情,特别是开展专场演出活动的时候,晚上的演出,下午两三点钟就要开始布置舞台,到了晚上10点多演出结束,还要收拾道具、音响、服装等装车,往往要忙到12点多才能回家。但因为这是自己喜爱的,恰恰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杨爱娣是湛江村人,她也是广场舞的“发烧友”。她告诉记者,她从小爱好文艺,以前家里经济窘迫,还要照顾孩子,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也成家立业了,有了更多空余时间,可以花在自己的爱好上了。2012年,该镇文艺队成立,杨爱娣第一时间报了名。她说,文艺队成立了,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一起排练和演出,交流心得,30多人就像一个大家庭,感觉很快乐。杨爱娣的丈夫邱健洪也非常支持她参加文艺活动。邱健洪说,文艺让老伴精神上有了寄托,唱唱跳跳身体更好了,家庭更和睦了。有时,杨爱娣到外地演出,邱健洪还专门开车接送,在现场负责拍照。夫妻俩夫唱妇随,甚是和谐。受他们的影响,他们的儿子也爱好音乐,自己购买了吉他、架子鼓等,自弹自唱,一家人都有共同的语言,其乐融融。
该镇蓬塘村村民陆少华是文艺队的编剧之一。这些年,他相继编写了《老来难》、《清洁工》等多部小品,口语化的表达,十分贴近生活。他说,《老来难》反映的是赡养、善待老人的主题,具有警示、劝导的意义;《清洁工》则是结合当下开展的“生态乡村”活动,反映农村群众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的主题,旨在引导群众热爱家乡、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他所撰写的作品多次在市里、港南区举办的送戏下乡文艺晚会中演出。说起这些,陆少华觉得很自豪。2014年,他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灵水歌圩”广西第六届歌王大赛,荣获“十佳歌手”称号。
南面屯新农村展新貌
本报讯(记者谭倩华)宽敞的水泥路通村入屯,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两旁楼房林立,宛如山村别墅。一路上,风景怡人,村里的老年人悠闲地打牌或下棋,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其乐融融。最近,记者走进自治区级示范基地港南区新塘乡湖龙村南面屯,一股新农村新面貌的气息扑面而来。
“以前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连吃饭都困难,别提吃肉了,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记者刚走进村民姚黄的家,他就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记者看到,彩电、电冰箱、微波炉……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室内清凉无比,空气新鲜,外看整栋楼就像小别墅,格外显眼。
“从2012年开始,屯里生态建设开始动工,如今已经小有成效。”南面屯党支部书记姚耀凯告诉记者,如今全屯主道、环道已经全部硬化,下一步将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休闲小区,突出当地的自然生态,呈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人文在景中”的生态乡村新格局。
“为了科学规范,根据港南区林业局指示,我们邀请了广西大学设计研究院作了规划书。”姚耀凯说,为了统筹推进生态乡村建设,该村除了科学规划布局外,每年举办新春茶话会,集中本村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兄弟姐妹一起商讨,大家集体决定把乡村绿化美化与农村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发展融合一体,助推乡村经济、生态双发展。
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更注重于传统文化——孝道。“我孩子都读书出来了,所以我回来照顾妈妈。”该村村民姚玉飞告诉记者,她早年嫁去玉林,如今妈妈年事已高,兄弟姐妹又外出务工了,她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姚耀凯说,村里留守老人和孩子较多,为了更好地关注这部分群体,他们除了每年的重阳节举办“敬老活动”关爱老人外,还给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200元慰问金。同时,组织孩子们到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玩耍和看书,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洪星桦 张庆杰 谭倩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