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早晨,春寒料峭,雾锁山峦。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驱车一路向南,10多分钟后,随着路势蜿蜒而上,错落有致的民房逐渐显现。随行的“老党”韦炳开告诉记者,这就是晒谷岭,我市久负盛名的首个移民新村。
在碎落一地喜炮的一家门前,两位小伙子正在给一头环江香猪燎毛。“我们9号刚办喜酒。”其中一位小伙子小蓝望着新婚妻子小谭高兴地说。小谭的腹部微微隆起,怀孕已经5个多月了。
小蓝和哥哥一起在广东深圳务工,前几天刚返乡归来。这几年,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2层楼房装修了漂亮大气的外立面,买了小车,哥嫂先后生了两个小孩……今年过年,可谓喜上加喜。
1999年1月,我市史无前例的一项大规模迁徙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和环江县之间展开。来自都安大山弄场深处的204户1040人满怀着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来到环江县思恩镇城南社区晒谷岭移民场安家。16年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从搬进来的那一天起,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韦炳开说,晒谷岭最大的便利是离县城近,交通方便,办事跑几个部门,一天就办完,村民出去找工作也容易。
都安是典型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是其真实写照。移民们来自石漠化最严重的隆福、龙湾等地,当地时兴一句口头禅:“吃粮靠统销,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村民们缺衣少食,衣不蔽体,到最近的公路也需要步行6个小时,喝水要到40多公里外的岩洞挑,进洞还要点着煤油火把……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韦炳开仍唏嘘不已。
1999年1月,在广东东莞市的对口帮扶下,轰轰烈烈的移民项目开始了。
当时的晒谷岭还叫“晒鼓岭”。时任河池地委书记沈北海在移民动员大会上说:“‘晒鼓岭’这个名字不好。群众要发展起来,必须有谷子,要改成‘晒谷岭’!”
随着东莞市投入资金910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500万元,征用的5000多亩荒地上,基础设施逐渐完善,204幢民房错落有致,公路犹如白龙盘旋山腰间,地头水柜引来了水,家家户户通了电,漂亮的村小学也建起来了……
村民们建设家园、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坡度25°以下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粮食,仅旱谷就种植800亩,当年即解决温饱。
然而,村里的日子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
由于村民们来自不同的乡村,刚搬迁过来的时候,拉帮结派现象严重,鸡鸣狗盗之事时有发生,村民苦不堪言。2007年,韦炳开开始担任村里的负责人,他意识到,晒谷岭要发展,首先必须抓治安。他联合思恩镇党委、政府,前后开了27次大会,将一些原先不太安分的人安排去做治安巡防。
苦心经营终于收获了回报。这几年,村里治安逐渐好了。“大后方”安稳了,年轻人们放心外出闯荡,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红火。
“现在,村里家底几十万元的人已有不少。”韦炳开自豪地说,“有2个人出国去安哥拉承包工程,上个月刚回家,每人赚了40多万元。”
村里的“首富”蒙依,致富不忘故乡,投资建设都安下坳乡加八村弄门队花虎洞至龙角队公路,全长约3.2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资63万元(其中,政府投资24万元),基本竣工通车。
“我们计划到2020年,村民们全部住上楼房,让整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还有140多幢瓦房的改造任务。”说起今后的规划,50岁的韦炳开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