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山大桥效果图。
高山码头渡口。 (张庆杰摄)
焕然一新的校舍。(潘金强摄)
奇石卫生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潘金强摄)
美丽的移民新村。 (张庆杰摄)
编者按
达开水库兴建于1958年,1965年9月建成蓄水,蓄水量达4亿立方米,是广西第二大水库,目的是解决浔郁平原农田灌溉用水,并以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祖居于奇石乡的石达开命名。水库建成以后发挥了巨大效益,灌溉面积48.67万亩,使桂平的石龙、蒙圩、白沙、厚禄和港北的庆丰、大圩、港城、武乐等11个乡镇改变了过去农田用水困难的局面,使浔郁平原变成广西的粮仓。
为建设达开水库,奇石、中里、石龙等乡镇的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在水库建设中出了大力,而且由于水库建成后淹没土地12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42亩),淹没房屋36104平方米,需要搬迁2300户约1.5万人。其中,奇石乡淹没面积、移民人数均占大多数。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库区人民。近年来,在道路、自来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让库区人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而库区人民发扬优良传统,敢闯敢干,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最近,本报派出采访小组,深入达开库区,采写了不少感人的事迹,通过《库区新貌》、《库区故事》两个连版,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
2013年7月,港北区召开达开水库高山大桥建设动员会,正式启动高山大桥项目。
高山大桥项目位于奇石乡,是一座技术等级高、投资规模大,通村、通旅游区多用途大桥,起点位于奇石乡福田村达开水库高山码头南岸,跨越达开水库库区,终点位于高山码头北岸高山屯。大桥设计全长534.16米,引道长度715.84米,桥面宽8.5米,工程总造价约3000万元,计划2015年建成通车。
高山大桥是港北区的重点民生工程,大桥建成后将使库区1万多群众受益,改变库区群众出行、过库必须靠渡船的历史,并可使奇石乡连通武宣县桐岭镇,形成通畅的公路网。此外,该项目区域内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众多,既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故居遗址所在地,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秋起义的策源地,并盛产多种名、优特产,大桥的建设有利于当地发展旅游业和特色种养业,促进农民增收。
□交通篇□
“东三省”村民:热盼高山大桥建设通车
记者 张智荣
奇石乡是贵港市西北最偏远的乡镇,而在这个“老、少、边、山、库”的边远乡镇,还有桂中、六马、达开等3个村,由于水库隔断道路,外出只能靠渡船,被称为奇石乡的“东三省”。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东三省”村民热切盼望高山大桥快点建起来。
近日,记者随奇石乡乡长助理小龚,走进了“东三省”。
1966年,达开水库建成蓄水后,淹没土地128.2平方公里,纵横交错的水面把包括“东三省”在内的5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与外界的交通隔断。近年来,港北区把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解决库区群众出行难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抓好。2008年,奇石乡成为该区第一个、贵港市第二个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的乡镇。目前,全乡大部分自然屯已修通了水泥路。但要进入“东三省”,仍必须从高山码头乘船过渡。由于当天车渡船出现故障无法运行,记者只能乘坐普通渡船过渡,并呼叫了桂中村跑运输的青年廖运永开了五菱车来接我们进村。
山路弯弯,蜿蜒前行。这一路都是四五米宽的水泥路,可以并排开两辆车。路的两边和山上都种满了经济林,山上满是绿色,山路也十分阴凉。廖运永告诉记者,他1999年就到广东打工,但去年回乡买了一辆车跑运输,便决定不再外出务工了。他一边开车一边说:“不能一辈子在外打工啊,小孩子上学以后,父母在身边会比较好,毕竟在外面读书、生活也不容易。过两年高山大桥以及通往武宣的道路建好后,跑运输应该是一条很好的活路。”
从渡口到桂中村还有七八公里山路,到桂中村后,水泥路通往3个屯,从平田屯再往武宣方向就没有水泥路了,通往武宣桐岭乡古丈村的道路是真正的“水泥路”——道路狭小崎岖、泥泞难行,摩托车能走,汽车却过不去。
五十出头的桂中村村委会主任廖怀严,祖辈居住于此,他带着记者走进他的祖居。由于地处贵县、武宣、桂平三地交界,解放战争时期,桂中游击队在此活动十分活跃。当年,桂中游击队的领导人曾在他家住过,并在此策划了中秋起义等战斗。
水库蓄水后阻断了交通,群众盼望修建大桥盼了几十年。在2006年水泥路修建之前,村民出行大多步行两个小时到码头乘渡船,或者步行3个小时到桐岭。廖怀严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由于没有马,砍了杉木就用肩膀扛到桐岭卖,来回六七个小时。因为太偏远,这几个村,姑娘不愿嫁进来,父母也不给女儿嫁进去。桂中小学一位老师家在城区,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住宿,周末回家。每个星期天从城区返回学校成了她最大的难题:“中午吃了饭,2点左右就出发,到了学校一般就5点多了,其中在渡口都要等两个小时才能过渡,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渡船停航,还要想办法请村民开船过来接。真是很不方便!”
茫茫大山过去严重影响出行,令人望而生畏,眼下,随着板材业的飞速发展,又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山上银行。桂中村有六七千亩山地,除了经济林外,还开始发展起油茶种植、黄牛养殖等产业。一潘姓村民已经种上了400多亩油茶,还计划再增加1000亩,全村规划要种三千亩油茶树。她告诉记者,木材和其他农产品要运到外面,需要过渡、二次装卸,成本无形中高了不少,现在最盼望大桥快点建起来。
□教育篇□
寄宿制民族小学:为库区学生累积“追梦”力量
记者 黄荣欢 见习记者 徐智坚
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是1985年自治区民委、教育厅、财政厅联合扶持创办的农村全寄宿制学校。为解决少数民族库区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开设四、五、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100人。它的创建和近年来的蓬勃发展,让库区里的孩子有条件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让他们有力量“追梦”和“圆梦”。
2011年退休的老校长廖永能,在1986年开始执教,见证了这座学校的创建和发展。民小创建之初是租用供销社仓库进行办学,直到1986年基本建成校园才搬迁到现在的校址。“说是建成了校园,其实也就是一栋教学楼和7间瓦房宿舍,搬过来以后,安排了几间教室作为学生宿舍,20多位老师就安排住在那7间瓦房里。”
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老师胡丽琼也曾经是这里的学生,她家住在达开村,1991年到民小上学,说起当时上学的场景,胡老师用“真不容易”来形容。那个时候,能考上民小,是全家的光荣,也是全家的苦恼。学校太远,家里人要丢下一天的农活把自己送到学校,后来慢慢地也敢一个人去了。从家到学校大约二十公里,要走过21个山头,妈妈煮的13个鸡蛋,一路上就吃了9个,然后再坐船出到乡里,早上8点出门到学校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了。2000年,胡丽琼师范毕业,回到了母校执教。“我来的时候,教师宿舍还是原来那7间瓦房,破破烂烂的,晚上要跟老鼠‘战斗’一番才能睡觉。现在好了,我们搬进了新的公租房,住宿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如今的胡老师,已经成为民小的骨干老师,多次获得全区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对于一所全封闭教学的寄宿学校来说,要管理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还有学生的生活。教师们在兼顾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扮演着孩子们“第二父母”的角色,负责好学生的日常生活,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四年级刚来的时候还整天因想家而哭鼻子,老师们都会过来安抚我,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老师就像爸妈一样的关心我。”现在已经读六年级的郑敏奕是六坭村的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寄宿在学校也让父母少了很多担忧。
已经建成的图书室每周一到周三开放外借图书,周五回收。图书室采用信息化管理,每位师生都办有一张图书证,通过扫描条形码就可以完成图书的借还,里面的8000多本书籍,成为了孩子们的精神乐园。
校长廖国春说,建校29年来,奇石乡寄宿制民族小学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扶持下,办学条件得以逐步提高和巩固。目前学生有391人,一栋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一栋刚建成投入使用的480平方米的教师公共租赁房,还有一栋1123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一栋18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从2010年开始,该校被列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对象,所有改造建设项目已经全部落实,教学仪器装备类达到二级标准,所有教室都已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第二栋教师公共租赁房已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现在,学校还在积极争取项目以改善教学环境,在“广西2014年度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中,该校一栋17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235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一栋9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和一批附属设施已经通过审查备案,进入报建实施阶段,预计总投资900多万元。
□卫生篇□
奇石乡卫生院:壮乡群众信赖的医院
记者 黄荣欢 见习记者 徐智坚
宽敞的门诊,干净整洁的病房,综合楼正在加高扩建,职工的公租房已建设完毕、正在装修。近年来,奇石乡卫生院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壮大医疗队伍,提高医疗水平,已经成为了壮乡群众信赖的医院。
护士长覃琼连于2000年来到这里工作,来报道的第一天她就傻了眼。用“荒凉”二字来形容当时的卫生院绝不为过。整个卫生院只有三排低矮瓦房,一台早已超龄服役的拍片机是唯一的高科技仪器。院里也没有自来水,水都是从后面的水井打上来,要经过沉淀才能喝。当时的老院长问她,这么艰苦吃得消吗?覃琼连说:“你们能够坚持下来,我也可以。”从此一干就是十四年。现在,崭新的大楼建了起来,医生们靠一个听诊器看病的年代过去了,不但有了新的拍片机,还有心电图检查、B超机、验血设备等先进的检测仪器。
自2013年5月份起,港北区实施的新农合参合农民“一元钱看病”方式, 在该区所有乡镇村级卫生室施行。在新农合门诊统筹总额内,每人每次门诊总费用不超过15元的前提下,只需交一元钱。除实施“一元钱看病”外,同时还试点新农合50元住院补偿模式,奇石乡卫生院成为了两个试点医院之一。参合农民因病需要在当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时,如果费用不超过1500元,则仅需缴纳50元。参合群众疾病好转或临床治愈出院时,由卫生院按新农合出院费用结算流程为参合群众办理出院手续,使农民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而且简化了报销流程。
11月18日,兴中村中寺屯的吴细凤带着81岁的婆婆韦月英住进了奇石卫生院,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又患有高血压,算是医院的常客。随着天气转凉,这两天婆婆有点发烧、拉肚子,一家人就赶紧的把老人家送了过来,交了100块钱的押金,就在医院安心的住下来观察治疗了,到出院了,医院还要退回50块。说起过去带婆婆看病的经历,吴细凤也是感触良多,以前卫生院就那么一点点地方,只有几张病床,来住院被子还得自己带来,稍微严重一点,就要送到市里的医院。现在,一般的病症在乡里就可以看了,方便又放心。吴细凤说:“过去哪里敢生病住院啊,有点小病小痛什么的,扛扛就过去了,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新农保的实惠是真正看得见了摸得着了。”
近年来,奇石乡卫生院投入近500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各项设施的不断完善,卫生院设置了公共卫生服务部、住院部、门诊部,开设了内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检验科等科室。医疗人才也不断进来,从10来个职工,到如今拥有了40多个职工。医院的就医环境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现在乡里的群众也越来越信任我们卫生院,来诊人数逐渐增多,今年估计超过1500人次。现在卫生院有病床25张,使用率达到85%。有主治医师4人、职业助理以上医师12人。”奇石乡卫生院院长杨兆健说。
□移民篇□
移民新村:新在眼里 暖在心上
记者 张日芳
12月8日傍晚,夕阳照在奇石村牛麻屯移民新村球场上,5位工人扒在刚刚硬化的球场面上涂画投篮区标记。其中一人对其他几人:“加紧,做完了这边,要去兴中那边铺路了。”
“牛麻屯1队、2队都做水泥灯光球场,是移民项目,现在这个是1队的。”奇石乡乡长助理龚健介绍,过几天,这拨人就去兴中村中寺屯铺路,同样是移民享受的项目。”
港北区奇石、中里、庆丰及大圩等乡镇,都有达开水库移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近几年来,达开水库库区移民新村建设美化了库区移民的生活。2012年,庆丰镇覃山村搬迁1队,大圩镇民乐村新塘屯,奇石乡福田村古建屯,中里乡平安村六等屯、塘河村中旺屯、平陆村七星屯等16个屯获得总投资492.5万元的移民新村新建或续建项目,村屯主道、次道、排水沟得到硬化,篮球场、文化室得以建成,房子得以新建或改装、粉饰,2172人住房困难和5266人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移民新村的建设汇集了群众智慧。庆丰镇新塘移民新村布局大方,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村前绿化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现该村移民于1967年为支持达开水库建设,从奇石乡古龙村搬来。他们中的老人深谋远虑,摒弃农村人随意搭建的观念,规划整齐划一,故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屯屋宅布局无需重新规划。在移民政策、城乡风貌改造等惠民春风的沐浴下,该屯于前年建成20多幢新楼,居住环境非常优美。
去今两年,移民新村建设工作继续被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之强基惠民工程之一。港北区移民局严格按照水库移民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确保移民新村项目实施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与之前不同的是,每个移民新村都摒弃了建一座高大光鲜门楼的做法,把节约下来的5万元用于建设村屯文化基础设施。这是获得移民项目的村屯面貌焕然一新之外的一个新亮点。
与达开水库唇齿相依的奇石乡,三年来获国家投资754.2万元,共建移民新村9个。作为较早建成的移民新村,奇石村河净屯群众的主动性成为其他村屯的榜样。今年,古龙村六念屯、古练屯,福田村六添屯,红江村六红屯、平治村平治屯,兴中村中寺屯获总投资为340万元的移民村屯道理建设项目;奇石村牛麻屯1队、红江村大江1队、福田村伏廖3队等生产小组获得移民新村新建项目,另有3个续建项目。项目所到之处,群众热情高涨,欢欣鼓舞。
移民新村的建设扮靓了库区移民的家园。新村新在众人的眼里,暖在移民的心上!为表达内心喜悦和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兴中村中寺屯群众在彩门上挂起对联:心装百姓,为民诚意办实事;情系九州,同心协力奔小康。横批:中国共产党万岁!
◆相关链接◆
奇石乡位于港北区北部,距贵港城区31公里,东毗桂平市,北邻武宣县,南壤中里乡,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故乡,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秋起义的策源地。相对外界而言,奇石乡是一个后发展革命老区。
奇石乡全乡辖行政村11个,行政区域面积141.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5.3万亩,水域面积2.85万亩,耕地面积6930亩,全乡人均耕地不足三分。
在15.3万亩山地中,有林面积为14.1万亩。山地造林以速丰桉、杉木、松树、油茶为主,新产的绿色食品茶籽油是该乡特产。
处于老少边山地区的奇石人民从不停止探索和奋斗的脚步。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奇石乡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引进项目3个,总投资6000万元。2013年全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9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