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新农村”,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在滇黔桂石漠化地区,很多人都说凌云县下甲乡平怀村可能算一个模范。平怀村建立起了一条年产值过千万元的种桑养蚕产业链;100%农户更换使用了光纤;90%以上农民使用上电脑;90%的20~50岁年龄段农民持有驾照,预计3年内小汽车入户量将超过90%……
然而,这样的成就,仅是初中文化程度占80%以上的留守妇女、老人在6400亩旱地里闯出来的。在扶贫攻坚的路上,平怀村是如何率先实现华丽转身?国庆长假,笔者到平怀村一探究竟。
传统种植模式升级,建成一条千万元循环产业链
平怀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偏”。该村离百色市约80公里,车程则需要一个半小时,与被称为人间奇迹的“弄福公路”在同一条线上。
走进平怀村,给人感觉就是“富”。车子由下甲乡彩架村拐入约3公里,大山脚下就是平怀村,两三百栋小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林中,别致优雅。据悉,每栋小楼的造价基本在50万元以上。
同行的乡宣传干事介绍,平怀村有1500多名村民,原来散居在现住地上方的半山腰等地,2007年因为地质灾害而整体搬迁至此。村前是一片刚刚采过桑叶的旱地,泛黄的泥巴显得十分贫瘠。
“别小看这片地,村里的千万元产业,全靠它啦!”村支书郁再俭介绍,平怀村2003年第一个在百色尝试种桑养蚕,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村6400多亩旱地已全部种上了桑树。
平怀村因桑而富,而真正的发展,岂是一片桑叶能够完成?
郁再俭带笔者一路参观:桑园、蚕房、豚狸养殖场、红薯粉加工厂、食用菌加工厂、有机肥生产车间……整个村庄俨然一个科学完整的现代化循环大工业园。
“如果仅仅是种桑养蚕的轮回,其实跟传统种植玉米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主要是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工夫!”郁再俭介绍,平怀村从“种桑养蚕+食用菌”开始,目前的产业链延伸到:种桑养蚕+食用菌(消化桑枝)+有机肥(消化种完食用菌后的桑枝)+豚狸(消化桑叶下脚料)+红薯粉(套种红薯的产物)+蚕丝被(消化蚕茧次品)+蚕砂枕头(从蚕沙粪便中提炼)的链条。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种桑养蚕年收入600多万元、食用菌年收入100多万元、豚狸年收入200多万元、红薯粉年收入80多万元,其他链条上的刚刚起步年收入也有100多万元,总产值就过千万元了。“我们延伸产业链,提高了适应市场的能力,现在如果某个环节遇到市场风险,而其他帮补一下,也可以顺利渡过难关。”郁再俭说。
郁再俭还透露,这收入是村里的留守妇女、老人干出来的,他们村目前还有13个工程队活跃在百色市的建筑行业,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
羡慕有车的,更加佩服一分钟能打50个字的“老郁”
桑蚕业发展壮大,平怀村从一个找老婆都困难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凌云县最富裕、最现代化的村庄。一件件新鲜事不断在小山村里上演。
今年中元节,20多辆小汽车组成的车队由山前开进来,浩浩荡荡的,搞得郁支书有些手足无措:“有团队来考察学习,起码也应该提前打招呼啊!车辆停在村部之后一看,原来是村里买了车的年轻人集中回来过节而已。”
据了解,如今平怀村对车的追求已经平常化。90%的20~50岁年龄段农民有了驾照,年底还将有一个购车高峰,预计增加到40辆,而3年之内的小车入户率将超过90%。
然而,平怀村的富不仅仅体现在外在,更多的是头脑跟上了这个时代。
“有车多当然好,但是打电脑‘恶’的才是真的‘恶’(恶,本地话是厉害的意思)!你看看老郁,一分钟能打50个字!”笔者了解村民对车轮上生活的憧憬,而不少人则更加佩服能网上冲浪的村民。
村民说的“能手”是郁再希,40多岁,只有初中文化。笔者前往拜访。老郁正在喂蚕,拖着一双开裂的塑料拖鞋,长袖衬衫一只衣袖挽得老高,而另一只则耷拉在手背上,看着这样的装束和形象,你很难把他跟一分钟能打50个字的人联系起来。“我使用电脑已经有4年时间,开始的时候很难,现在自己装个系统什么之类的,不用求人。”郁再希说。
目前全村家家都有电脑,18~40岁的村民,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上网看新闻、了解致富等信息。据了解,平怀村2012年开始安装宽带,两年时间,大家就闹着要换光纤。今年国庆前,通信公司工作人员到平怀村收初装费,一个礼拜全部收齐。
仍是传统的农民,实现了多少农民期盼的现代化
“要过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曾是多少农村群众的梦想。可是真做起来,则没有那么简单。
平怀村也不例外。村民原来散落在各个山窝、山间居住,卫生问题往往显现不出来,集中连片居住后,村民无序堆放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
以清洁乡村活动为契机,平怀村着力打造乡村游项目,建立村规民约、筹集专门资金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到清洁家园之中,让村子干净起来。平怀村下方有一个烂泥塘,全村废水之前都往这里排放,如今已清理为一个鱼塘,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二类以上,时常引来钓鱼爱好者。
平怀村全是旱地,往年因为干旱争水浇灌,村民之间偶有矛盾发生。近年来,该村建立了许多地头水柜储存山水、雨水,并科学规划使用,缓解了用水难题,化解了邻里矛盾。
平怀村还是百色市扶贫办实施“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该村通过“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形式,逐步建立了农村信用体系,贷款更加便捷、手续更加简化。
“现在我们平怀人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基本实现了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集约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融资顺畅化、收入方式多元化。”郁再俭说。
富裕起来的平怀村逐步成为“平怀现象”。目前中央党校、广西大学等将其作为教育实践基地,每年都派有大批的学员前来学习、研究“平怀发展模式”,他们也帮助该村进一步开拓路子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