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村组道路建设观察:千里“玉带” 致富“通途”

  核心提示

  如何解决制约农村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2012年4月开始,灵山县在辖区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交通基础设施三年大会战,在建设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等乡村“大动脉”同时,还疏通村组道路这些“毛细血管”。至目前,该县共投资3.6亿元,完成通行政村水泥路项目28个,修通行政村33个,全长175.6公里;修通自然村水泥路项目1238个,建设里程828公里。如今,这些被修通的村组道路正发出巨大能量——既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也带来资金流和技术流,促使农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

  1

  打通发展之脉,1600多公里“玉带”盘绕乡村

  8月5日,从灵山县城沿着邕浦二级公路疾驰,10多分钟后,车子在一个岔路口右拐,驶进了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灵山县灵城镇英爪村。

  走在平坦的进村道路上,只见白色的水泥路从主干道不断向村庄延伸,一条条通往各自然村的水泥路则在沃野之间分支开去,通向各家各户。

  “从县城到村里,不到20公里的路程,村里的农产品运到城里卖,以前要走将近两个小时。”一见面,鹰爪村支书罗兴胜便向记者“忆苦思甜”:以前不通车,村里的香蕉、荔枝、西瓜等农产品长得再好都不值钱。“如今邕浦公路修好了,各自然村也硬化了进村道路,村民骑摩托车进城,也就20分钟左右。”

  路通则百业通,道路修通不仅解决了鹰爪村4200多村民的出行难题,还带旺了村里的经济。“以前村里种出来的东西总担心卖不出去,现在有老板直接上门来收。”罗兴胜说,以前路不通,村里人大都到外省打工谋生,现在路通了,发展生产容易了,大家都选择回来创业或者就近到县城就业。“现在进村路沿途不仅有各种果蔬种植基地和养殖场,还有各类木材、玩具、服装加工厂。”

  道路改变的不仅是鹰爪村。在灵山,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道路,正承载着人们的各种希望与梦想。目前,该县已有384个行政村、3223个自然村修通了水泥路,乡村公路总里程达1600多公里。并且,当地农村公路仍然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进入夏季以来,记者在该县采访,但见广袤农村处处机声隆隆,施工人员挥汗如雨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一条条平坦的乡间公路在交通建设者脚下向前延伸。

  2

  广开筹资渠道,为修路提供资金保证

  修路,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灵山县作为一个人口大县,每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近几年却修通了1600多公里长的农村公路,这是如何做到的?

  在灵山县采访,我们看到了当地修路的经验:政府引导+群众自发+项目拨款+捐资集资。“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除了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其他资金都是按‘县财政配套一点,交通部门配套一点,群众集资一点’和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形式筹集配套资金。”灵山县交通局局长杨宇告诉记者,从2012年4月开始,该县决定在三年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期间,在原来倾斜交通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县财政的专项投入,每年安排不少于1800万元,配套6万元/公里资金投入行政村水泥路建设,同时将每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90%以上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对大会战项目建设缴纳的有关税费,全额返还安排用于镇村道路建设。

  但是,不管怎么样,政府财力毕竟有限。修路中,当地群众纷纷出钱出力,支持道路建设。旧州镇新湾村90岁的老人林轩听说村里要修路,第一个捐款100元;村民张济深家的水稻眼看再过半个月就可以收获了,为了不妨碍施工,他主动提前收割水稻,无偿献出三分多地;村民张斌枝自己捐款1000元,还发动自己的两位兄弟各自捐款3000元;灵城镇鹰爪村村民梁业福听说修路要占到自己的部分果园地,二话不说便把12棵荔枝树砍掉,让路顺利通过。

  “农村道路建设不仅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更少不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些年,灵山人民修路热情高涨,村委会、‘路委会’纷纷提前将资金筹集起来等待交通部门申报项目,形成了‘群众筹好资金排队争取项目’的良好氛围。”灵山县交通局建设办主任叶枝理告诉记者,目前该县还有5个行政村没有通水泥路,但这5个村的群众配套资金基本已筹集到位,在上级补助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这5个村已利用县财政资金和群众配套资金启动建设。

  3

  激活农村经济,引领村民从闭塞走向开放

  路通了,村民从闭塞走向开放,他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创业的激情更加高涨。

  灵山县旧州镇新湾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以前村里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蜿蜒崎岖,三轮车行走都困难,村民们种出来的农产品很难运出去。“由于交通闭塞,发展生产难,大家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躬耕生活,不会有太多的想法,村里的经济因此一直上不去。”村支书张广芬告诉记者。

  今年6月,该村修通了5.5公里的进村水泥路。“路修好后,不仅村貌改变了,村民的思路也通了。”张广芬说,路通后,群众看到了希望,便寻思着依托村里的各种资源进行创业。

  “有的村民开起了商店,有的办起了养殖场,有的则发展种植业。”张广芬说,这段时间,村里已组织好几批群众外出考察学习何首乌、粉葛、蘑菇等种植技术,想引进一些有特色的种养业。前几天,南宁的客商已经来看过了,当场表态说要扶持村民种植700亩何首乌。下一步,村里还要申请一个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并计划在江边建设村级休闲江滨公园。“如果路不通,大家肯定不敢想、不敢做。”

  事实上,蜿蜒于乡间的一条条农村公路正成为引领群众的“致富路”。在推进村组道路建设同时,灵山县着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扶持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全力打造品牌农业,增强竞争力。如今,灵山荔枝、茶叶、肉蛇、奶水牛……一个个叫得出名的农业品牌,正点亮当地农村经济,引领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