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启示录

新居起 出行便 产业兴

  宁国用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清澈见底的林溪河从古老的吊脚楼下潺潺流过,山水之间,整洁漂亮的民族村寨跃然入目。62岁的杨珠艳老人倚窗而望,村寨环境的美丽嬗变令其感慨万千:“过去,村寨垃圾没处放,无人管,只能堆放到路边焚烧,或者倒在河边等洪水来了冲走。如今,这些现象已经完全没有了。”

  近年来,广西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搭建惠农平台,积极整合公共资源投向农村,住房安全、村容环境和农村产业等曾经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正逐步变成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数百万群众直接从中受益。

  农村安居工程圆470多万群众安居梦

  “一遇雨天,就到处透风漏水,呼呼啦啦左右摇摆,感觉房子随时会塌下来,有时还不得不跑到邻居家住。”在那坡县百都乡坡金村田房屯,80岁的黄秀英老人虽已经住了结实的楼房,但是在诉说以前居住危旧住房的情形时仍感到后怕。

  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受历史、环境等影响,广西约有127.5万户困难群众“蜗居”在简陋破旧的危房中。而在三江、融水、龙胜等桂西北地区的大批少数民族村寨,千百年来木结构房屋、沿坡群居的居住习惯,则隐藏着“火烧连营”的巨大隐患。

  住房安全,关切民生。近几年来,广西每年把农村安居工程列为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改善农村住房条件。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披露,2009-2013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45.6亿元,对84.4万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约380万农村贫困群众喜迁新居;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实施后,1933个村寨、90多万群众告别了千百年来“火烧连营”的历史。

  为综合提升居住环境,广西将农村危房改造、民族村寨防火改造与农村因灾倒塌房屋恢复建设、水库移民新村建设、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城乡风貌改造等相结合,拓展和丰富改造内涵,统筹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村,壮观的鼓楼群和吊脚楼,在大山中散发着醇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防火改造中,当地政府把该村列为民族特色重点保护村寨,结合寨改拆迁,建设村屯公路、绿化带、露天水池等农村基础设施,既保护好民族特色,又完善村屯配套功能。随着村寨品位的提升,游客也日渐多了起来。

  工程性措施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千村万户喜换新颜

  由于规划滞后,环卫、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在我区农村地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我区把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头等大事,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为引领,统筹推进城乡风貌改造、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一系列工程性措施,从源头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具体实施中,各地坚持规划先行,项目跟进,改变“有新村无新貌”的现状。目前,全区已完成570个乡镇总体规划和约3.66万个村庄规划,有力保障村镇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有序发展。

  乡村建设点多面广,财力薄弱,如何解决资金的巨量投入?相关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依托平台,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路子,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推动环卫、道路、饮水、水利、卫生等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宜居水平明显提升。

  城乡风貌改造有效整合了国土、交通、水利等29个部门资金,5年来累计投入58.47亿元,安排村庄规划、村道硬化、污垃设施、五保村、饮水、绿化、村级服务中心、篮球场、产业扶持等33类1.2万个项目建设,让2659个村喜换新颜,近200万群众受益。在平乐县桥亭乡大塘口村,宽坦的水泥路顺着山势蜿蜒到农户家门口,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别墅式楼房沿坡而建,错落有致地耸立在茂密的柿子林中,村中恬静如镜的景观湖,映照出一幅优雅的田园画。通过改造,我区类似大塘口村这样的新村,层出不穷。

  “垃圾围村、垃圾进田、垃圾上路、垃圾入河”,是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老大难”。为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引》,引导各地按照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就近就地处理的原则,采用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垃圾就地处理不出村的模式。

  如今,县城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垃圾实现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基本覆盖;其他偏远的乡村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堆肥处理、沼气池处理、焚烧处理和卫生填埋等办法,也逐步实现农村垃圾的源头处理。

  环境治理与发展产业相结合,打造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广西坚持把环境综合治理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先安排产业发展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产业支撑。所以,村屯环境治理并不仅仅是扫扫地、刷刷墙,还被赋予了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等“多赢”内涵。

  过去,桂林市秀峰区鲁家村多数人靠种田为生,收入单一。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后,依托鲁家豆腐文化、民俗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旅游商铺区、特色餐饮区和农家小宿区,推进商居一体化。农民纷纷洗脚上田,从事商业、旅游、手工、饮食等生产,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广西统筹推进特色名镇村建设,提出至“十二五”末建设100个在工贸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文化特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一种或多种特色的村、镇,扶持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带动乡村旅游,我区还开展特色民居塑造、传统村落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壮、苗、侗、瑶、仫佬、毛南、京族等民族文化和桂北、岭南民居的建筑元素,广泛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空间环境整治,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打造特色民族村寨。

  如今在广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产业效应逐步显现。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得到较快发展,不少村庄成为区域产业龙头,带动周边村屯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91元,同比增长13.0%,比全国平均增幅高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为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