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潭下镇合群村委“村级市场”调查

一个村委,为何有8个“村级市场”?

  

  ▲村民把从地里摘回来的砂糖桔倒进筐里。  

  ▲过了磅就交钱,村民拿到钱,交易的最后一道工序就完成了。 

  ▲每到柑桔采收旺季,村民到市场里分拣果,忙得顾不上回家吃饭,中午就在市场吃盒饭,生活方式为之改变。 

  临近春节,记者在灵川潭下镇的合群村委走访时发现,村民正忙着售卖砂糖桔。合群村委从2010年以来相继出现了8个农产品的交易市场。由于这些市场都出现在自然村,被当地人称为“村级市场”。这些村级市场是什么样的?它的出现有什么样的经济背景?如何看待村级市场?1月1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1、一个村委出现了8个“村级市场”

  在灵川县潭下镇合群村委黄柏村,61岁的秦新弟和同伴周长秀从身旁的拖拉机上用一块塑料单把车上的砂糖桔卸下来,两个人抬到车的一边开始分拣,把坏的扔出去,好的装筐。在周围,像她们一样忙着分拣桔子的有上百人。拣好的砂糖桔一筐一筐地在她们的身旁堆成了小山。

  拣桔子的是清一色的中青年妇女,在她们身旁,一些青年男子把装成筐的桔子过磅,然后装上卡车。这是一个10亩左右的院落,四周围着围墙,里面有3个钢架结构的棚,棚与棚中间硬化的路面上,停放着七八辆汽车,有些像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以前是合群小学,前几年村上的小学都集中到镇上去办了,学校空了下来,我们就把这里作为收购柑桔的交易市场了。”记者走出大门看到,这里写着“黄柏村柏林芳农产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柏林芳市场)。

  市场的门口是潭下镇到九屋镇的潭九公路。沿着潭九公路走,记者发现像柏林芳市场这样的市场在合群村委居然一共有8个,其中黄柏村有3个,新桥村有3个,其他村有两个。在潭九公路旁的码头村,还有两个,但这些市场并没有取名,连钢架结构的棚、围墙都没有,只是路面、场地硬化了,场地比较开阔,能停两辆车,便于装果罢了。村民管这种小市场叫“村级市场”。也就是说,在6个自然村不足5里路的范围里,就聚集了10个大小不等的村级农产品交易市场。

  记者在黄柏村周围走访时发现,大多数市场跟柏林芳市场一样,目前都在进行柑桔交易。在距离柏林芳市场不到1里的地方,一个大约两亩的市场里,记者看到硬化的水泥地面还很新,有500多平方米新搭的钢架结构棚。交易市场的负责人毛明友告诉记者,市场是他和黄柏村村长阳有荣等人合作建成的,去年10月刚建。毛明友是紧邻黄柏村的九屋镇人,他看到大家建的交易市场这么多,于是也萌发了建一个市场的想法。购买了打蜡选果为一体的大型机械及机械制筐机器,加上硬化场地、搭建钢架结构棚的费用,总共投资超过了100万元。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个工人在操作,几乎30秒就能压出来一个日常用来装柑桔的筐,每天能生产1000个,售价每个8.5元,日实现产值达到8500元。

  2、这么多“村级市场”是如何出现的?

  柑桔价钱好,两个村被确定为万亩产业带

  为什么合群村委会出现这么多村级交易市场?“你尝尝我们的砂糖桔,看到底怎么样?”61岁的合群村支书李润息见到记者要采访他,执意让记者尝了他们的桔子后,再给记者讲起了关于村里柑桔发展和村级市场的问题。

  “合群村委距离潭下镇1公里,远离工厂、医院与生活区,生产用水为青狮潭水库的东干渠,大气、水源较为清洁。日照充足,降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308天,非常适合蜜桔、砂糖桔、金桔等果树的生长。”李润息说,这是县农科部门对合群村里的土质、环境气候测定后下的结论,“所以我让你尝尝我们柑桔,看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

  早在1982年,合群村委的自然村就开始规模发展柑桔,主要种植早熟温州蜜柑、椪柑、南风蜜桔等。“但那个时候由于市场并不那么活跃,人们对于种植柑桔类的经济作物一直极为谨慎,规模一直不大不小的,主要还是以水稻等传统的作物种植为主。”1997年前后,整个桂林地区流行大规模的黄龙病,村里及周围的柑桔类树木几乎被砍完了,加上当时柑桔的价格暴跌,村民开始重新种植传统作物,寻找新的出路。对于柑桔,望而生畏。

  到了2005年,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前的柑桔类树木被砍伐完了,市场上的柑桔价格每斤卖到了两元左右,李润息和一些村民看到柑桔价格好,开始种植了两三亩。“市场的价格好,让人看到了希望。但几年前流行的黄龙病让想大规模发展柑桔的人心里还是没底。”村里开始制定新的村规民约,要求如果谁家的果树发现了黄龙病,必须赶快砍掉。如果不及时砍掉让病传染开来,村里不仅要派人把树砍掉没收,还要加以重罚。“特别是村里以前经历过1997年前后那次黄龙病的袭击,大多数村民明白‘黄龙病是柑桔树的癌症’,比以前就能更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从2006年开始,由于卖价越来越好,村里种植柑桔的人越来越多。“就是每斤卖到1元以上,也比种植传统的作物强。”因为市场的持续发展,2007年12月29日,灵川县桂林漓江流域现代(生态)农业潭下镇万亩柑桔产业带正式启动了,涉及码头和合群两个村委,6200多人。政府为了鼓励群众种植,村民种1亩柑桔,政府补助200元。到了2009年,合群村委的黄柏村就种植柑桔有3000多亩了,整个潭下镇和九屋镇连片的柑桔超过10000亩。

  柑桔生产实现了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

  黄柏村在在大规模发展柑桔种植的同时,如何对果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销售也成了一个重要问题。39岁的黄柏村村民李文德说:“种柑桔在黄柏村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但以前都是一些商贩来到村里跟村民商谈,根据货物的品质和各方面情况来定价。当规模化发展以后,果农单家独户的销售很难形成市场,果品的品质也得不到保证,形成不了品牌,因此,急需规范的组织和管理。”

  从2007年7月开始新桥、伊泉、柏林芳等以果蔬的种植、购销和技术指导为中心的专业合作社陆续成立了,合作社开始制定了相关管理目标和规划。首先邀请灵川县水果总站常年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对每个生产环节实行严格监督。特别是实行了技术标准管理统一;农药、化肥等农用品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管理统一。对每个生产环节实行严格监督,对每户果农的生产面积、品种、估产采取编号登记,实行组长负责制,对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产品出现问题可追溯,杜绝不合格产品外运销售,确保果品质量安全过硬。

  果品的品质保证了,村里开始注册“百林芳”商标,有了企业的统一包装和品牌。2009年首次完成了万亩柑桔种植示范区灵川县第一个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2000亩,2010年又获农业部首批标准果园创建示范园1000亩,柑桔产业建设得到农业部的大力支持,还获得了“第一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产品银奖”。以黄柏村为中心,一步一步地形成了一个连片的柑桔种植带,实现了柑桔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产。同时,村民通过合作社把全村250多户果农整合一体,使单家独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交易难,催生了10个“村级市场”

  “成立合作社后,从技术方面指导村民种植,果品的品质统一了,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然而,如何销售还是个难题。”一直参与水果基地的建设管理和销售的灵川县供销联社合作指导股的陈仁发说,那时农民卖水果主要还是靠客商来到村里收购为主,联系超市自己主动到外面去销售的很少。

  黄柏村村民李文德回忆,2006年前后,来收购柑桔的客商大多都在村里的田间地头或者村子稍微宽敞的地方收购,往往只能停一辆卡车。由于村里的路面比较窄,时常造成交通堵塞,十分不便,特别是柑桔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后,村民去哪里交易水果成为一个大问题。“大型卡车动辄就是数吨,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选果,这就要求需要一个市场进行交易。”陈仁发说,“农村跟城市一样,越是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土地的价值越高,越难调整。”

  后来,潭下镇开始撤点并校进行集中办学,地处黄柏村占地9亩多的合群小学也被撤销。2010年10月,合群小学原校址很快被村里开辟为黄柏村柏林芳农产品交易市场。根据灵川县供销联社向自治区统计,柏林芳市场占地9亩多,柑桔成熟期,日交易量能达到200吨,从2010起到现在,一直都是广西最大的村级农产品集散市场。

  据潭下镇的统计数据,潭下和九屋镇现有规模种植的柑桔已经超过两万亩。黄柏村村民几乎把村里的地全部种上了柑桔,尝到了甜头的村民还去外面承包土地种植柑桔,现在大多数人家有十几亩几十亩,有的人家已经达到上百亩。李润息说,光黄柏村加上在外面承包的估计现在共有柑桔6000亩,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6000多万元。

  “市场的行情瞬息万变,尽快装车发货销售是收购商所盼望的。而且同一个品种柑桔往往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上市,如何尽快地销售完也是果农的期盼。”陈仁发说。由于柑桔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自从柏林芳市场出现后,从2010年起,在其周边陆陆续续出现了9个小市场。

  3、“村级市场”带来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李文德是黄柏村伊泉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如今来村里收购柑桔的人会直接到村里找这些土经纪人。在黄柏,像李文德这样以做经纪人为生的已经有20多人了,每卖出一斤果,他们收取5分钱的佣金。黄柏村出现了这么多市场,村里逐渐出现了不少像秦新弟和周长秀这样的拣果人,一到柑桔收购时节就忙活起来了,每天收入60元到100元不等。记者发现,在柏林芳市场的不远处,有一家简易的小餐馆。合群村委的大学生村官文江告诉记者,柑桔集中收获的季节,在村子周围采摘、运输、分拣、装卸的村民将近千人,中午都是靠盒饭解决的,这个餐馆是最近才开始营业的。

  这10个市场中,有3个是私人建成的,毛明友的市场就是私下自己找土地筹资建的。“因为种植柑桔的规模越来越大,现有的市场满足不了,同时相关的设施和配套跟不上,我们生产的柑桔筐质量、大小、价钱都跟外面一样,客商愿意买我们的,现在一天生产的还不够当日用。”毛明友是看到了黄柏村的交易环境和投资前景才来黄柏村建设市场的。

  这么多市场,村里要进行管理,以维护交易的公平和市场的持续,每交易一斤柑桔,村里可从经纪人手中收取一分钱的管理费 , 光 此 一项,村里入了合作社的人家每年都能分到2000元左右的红利。“这也就是说,‘村级市场’已经影响到了每一个村民。”陈仁发说。

  “这些村级市场的形成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但都是合作社和农民自发筹建的,国家和政府既没有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没有资金方面的扶持。”陈仁发说,以前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从未像现在这样发展迅速。村级市场的出现是一个新事物,亟需进行规范和指导。

  这些市场的建设用地都是从哪里来的?“除了像柏林芳市场用地是撤点并校后的合群小学,其余大都是集体的土地,还有一些像毛明友的私人市场都是私自通过土地调换得来的。这些市场都是群众自发建成的,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全部都是群众在协调和建设,因为群众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地方政府也只能以默许的态度让其存在。”

  “这么多小市场出现其实是现实中没有办法的事,在柑桔收获的旺季,一个柏林芳市场满足不了柑桔收货季节的正常需求,于是在周边出现了很多小市场。”陈仁发说,由于村民的土地调整不了,难以建设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市场,合作社和村民只能建小市场来进行收购。“现在政府亟需做的就是如何整合土地和资金,帮助农民建成规模化的市场,进行积极引导,促使产业。”

  图:一位收购商在拣装好筐的砂糖桔。

  ■记者手记

  如何让“村级市场”更好发展?

  在搞了多年农产品管理和销售的陈仁发看来,尽管合群村委及周边出现的“村级市场”还很不完善,诸多方面有待改善和提升,然而这已经让他很欣喜了。因为同样在灵川东南部的海洋乡有6万亩桃子,却连一个这样的小市场都没有,正准备筹建一个几十亩的市场以便解决交易问题,建设市场的土地主要来自于集体用地。

  合群村委“村级市场”是在潭下及九屋镇万亩柑桔产业的支撑下出现的,在柑桔成熟的季节,一月内一旦卖不掉要变质,如何帮助农民销售成了大问题。从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产业的转型,经济结构的变更,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同于传统,像“村级市场”的出现,几乎全都是农民在寻找土地、筹资建设,如何整合发展合群村委的小市场,让其更为规范健康合理地服务于当地的生产发展,亟待相关部门的重视。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景碧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