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全市耕地总面积780万亩,人口230多万人,人均耕地面积3.8亩,是广西较干旱的地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崇左与全国各地一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分地时,地块小、田埂多、零星分散。
时代在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零散的土地现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传统农业发展陷入困境。
崇左农业何去何从?1999年,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弄农屯农民开创性地实施土地“小块并大块”,让弄农屯从传统农业发展困境中顺利突围,成为我市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实施土地“小块并大块”,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1月9日下午3时许,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弄农屯黑皮果蔗种植基地,村民黄忠伟正在查看蔗苗生长情况。“这批果蔗中秋节前就可以上市,每亩产量可达8吨到9吨,每亩收入可达一万多元。”黄忠伟是上龙村委会副主任,他直了直腰板告诉记者,仅依靠种地,弄农屯村民人均纯收入就已经有上万元,“而这,只是保守计算。”
黄忠伟的自信,源自土地“小块并大块”之后的农业生产基础。
并地前,弄农屯全屯有1324块,共504.971亩土地,户均土地超过13块。年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1999年,弄农屯以群众自愿为前提,全屯群众共同参与,将原零星分散的耕地整理连片,重新按原有承包面积连片划分。并地之后,全屯耕地只有121块,面积变成545.839亩。耕地面积不减反而增加。道路、水利修到田间地头。村民改用大马力拖拉机来深耕土地,土地单产大幅提升。
龙州土地“小块并大块”不改变农户原有土地承包总面积,只改变地理位置,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经营的一大亮点和全区土地整合的典范,并得到国土资源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到崇左调研,称赞龙州“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模式“开了全国先河”,在中国是首例。
顺势而上。在总结龙州“小块并大块”实践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将土地整治与高效节水灌溉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推动农民自发开展耕地整治。市委、市政府把“小块并大块”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联动配合,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村—屯(组)五级联动,形成强大合力。
在推进小块并大块工作中,我市将项目面积、工程概况、“以奖代补”等内容向群众公开,对土地权属调整依法、公正、公开操作,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宣传手册、新闻媒体、上门走访、示范宣传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凝聚群众共识。
“‘小块并大块’”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使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成为可能。”扶绥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邓海说,土地“小块并大块”后,便于田间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可解放部分劳力;减少了田埂占地,有利于实现土地集约化;明确权属关系,减少土地纠纷。此外,土地整合配套与水利建设、路网建设,并结合节水灌溉项目,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
扶绥县中东镇三哨村3个自然屯实施了土地“小块并大块”之后,采用机械深耕深松,实施节水灌溉,2012年/2013年榨季全村甘蔗总产量达7万吨,比2011年/2012年榨季增产2万吨,平均亩产提高产量1.5至2吨。土地“小块并大块”让村民尝到了甜头,2014年,该村计划在所有自然屯实施土地“小块并大块”。
扶绥县采取“农民主体、政府引导、企业推动”运行的模式推进“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工作,2010年以来已实施“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面积约17.1万亩。江州区目前已经实施“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11万余亩,其中整治后流转的有8.7万亩。
目前,全市“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工作已经形成部门配合、企业进入、能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龙州模式”“江州模式”“扶绥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面积达30万亩,已流转土地14.14万亩。
2013年6月13日,市政府办印发《崇左市2013-2015年农村土地小块并大块及土地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计划从2013年至2015年,利用三年时间,全市完成农村土地“小块并大块”及土地整治面积200万亩,其中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44.72万亩。这一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