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点的新面貌
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污水处理设施
忻城县红渡镇渡江村西鲁屯污水处理工程
宾阳县宾州镇大湴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
隆安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
漓江、西江、红水河、北部湾畔……布局在八桂大地上这些著名流域区域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让一处处农村绽放新颜,成为清洁乡村、美丽乡村。
2011年,广西被列入第二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在漓江流域、桂东南西江流域、桂中红水河流域、北部湾沿海地区4个重点区域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经过3年的整治,共投入10.73亿元,实施了1138个项目,集中连片治理1149个村(屯),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608万吨/年,新增收运生活垃圾能力7万吨/年,可减少COD排放约1万吨/年,减少氨氮排放约0.03万吨/年。项目涉及全区52个县,受益人口约396.2万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村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
“三清”工程引领下好一盘棋
如何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脏、乱、差”现象,破解农村环境污染的突出难题?
“十一五”期间,广西充分运用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载体,积极开展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2011-2013年,广西被列入第二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重点任务之一。结合城乡风貌改造、特色名村名镇建设,整合10051万元资金,将128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纳入城乡风貌三、四期工程,集中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
2013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近两年的时间,在全区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继续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列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统筹推进。自治区成立了以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林念修为组长,自治区环保厅、财政厅等14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组织有力,措施到位,选择漓江、西江、红水河、北部湾等4个区域,作为示范工作重点区域和示范点,为改善全区农村生活环境树立典范。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厅长檀庆瑞说:“长期以来,广西农村环境问题基本是被忽略的,农村环境缺乏规划,没有检测,没有管理,也没有治理。这次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决心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能够推动农村环境的治理,提升农村环境的质量。”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紧扣“清洁水源”专项行动,把“一保、两治、三清理、一机制”贯穿整个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染水体清淤治理、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源整治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
月亮山、九马画山、杨堤村……
在漓江流域建设20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保护不可复制的美丽家园
漓江流域是国际知名的旅游风景区,整个风景区长达188公里,如百里画卷,让中外游客心驰神往。近年来随着漓江流域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带来的污染逐渐显现。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如何在这风景如画的漓江流域整治农村环境?3年来,广西在该流域的8个示范县,安排20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2座垃圾中转站、342座垃圾收集屋、约5378个垃圾桶箱,将污染较突出的阳朔县高田镇历村、杨堤乡杨堤村、兴坪镇马山村作为重点整治对象,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及人工湿地等技术手段,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老大难”问题。
月亮山下,高田镇历村的“月亮妈妈”徐秀珍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我们村现在是以自然风光引客,以绿色环保悦客,以优质服务留客,再也不用担心外地游客被吓跑了。”2012年,历村作为村级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自然村之一,总投资15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项目,每天可处理污水350吨。如今的历村,依托月亮山的美丽风光,全村95%的人吃上了旅游饭,办起了40多家农家乐、旅店,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阳朔著名的旅游村。
九马画山下,马山村新建成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按照人工湿地的工艺进行设计,将污水通过地下管网统一收集到厌氧池进行预处理,再流经植物的根系和生态填料,可以很好地吸收和降解污染物,污水经处理达标后还可回收利用。不仅实现了绿色节能,而且资源兼收并蓄产生绿色生态“效应”,成为村民和游客驻足纳凉的好去处,与九马画山景观相得益彰。
杨堤村里,采用水解+接触好氧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该工艺流程简洁,设备要求简单,只需每半年清理一次污泥,设有时间行程控制开关,无需专人开闭,可全年自动运行。目前,该设施出水水质良好,有效地改善村庄环境。
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美景不可复制。淳朴的漓江人,用勤劳的双手共建美丽家园。
在桂东南西江流域
建设家庭散养畜禽粪污沼气处理池29万多座,从源头上治理农村水体污染
广西畜禽养殖每年排放废弃物(主要是废水)6亿吨,畜禽养殖居农业污染源之首。如何破解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广西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
在桂东南西江流域,由于村镇建设规划滞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缺乏,加上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污染不断激增,严重威胁到农村饮用水安全,成为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闻闻,一点都不臭。”在北流市北流镇新城村新诚养猪场内,老胡跳进猪栏,一把捧起脚下的“泥土”对大伙兴奋地说。当记者走进这家公司的生态健康清洁养殖场里,却闻不到刺鼻的臭味,只有菌末的馨香;猪圈里看不到堆积的粪便,只有稀松的“软床”。
老胡介绍,这张床应用的是生物发酵“零排放”养猪技术,猪圈粪尿直接排入垫层中,经微生物发酵分解,粪尿就转化为有机肥。猪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张“床”上解决,既干净卫生,又省力省心。
通过实施生态养殖,该养殖场的生猪出栏量从7230头发展到了2.1万头,养殖效益提高32%以上。如今,老胡的养猪场已成为北流市生猪零排放发酵床养殖示范基地,有上百户本地甚至外地的养殖户纷纷慕名前来取经。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有关负责人认为,“畜禽养殖一方面要推广像老胡养猪场这样的生态养殖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畜禽粪便综合处理中心,把畜禽粪便转变成有机肥,使有机质实现良性生态循环,这样更有利于做强做大养殖产业。”
为治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2011年广西在桂东南流域的7个示范县(市、区)安排了123个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了19套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环境得到改善。
在玉林北流市西埌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工艺可不一般。畜禽粪便集中收集后,经沼气池发酵,通过固液分离技术,固体经干燥生成有机肥,剩余的沼液通过管网直接通到田间地头给土地增肥,形成了一套集变废为宝、消除污染的养殖、种植、环保良性循环的生产体系。
结合开展“清洁水源”行动,截至今年10月底,广西已建设家庭散养畜禽粪污沼气处理池29.3063万座;统一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场、小区3903个,集中建设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3.4871万座,从源头上治理农村水体污染,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在桂中红水河流域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的同时,回收农药废包装,保护美丽田园
桂中红水河流域是典型的“大石山区、重点旱区”,不仅农用灌溉用水紧张,而且山区的农村饮用水也十分紧张,常常“靠天喝水”。
针对桂中红水河流域的特点,广西在该流域的3个示范县安排了污水处理设施70座、垃圾中转站6座、垃圾收集屋257座、垃圾桶箱3375个,实施水源地人饮安全措施4项、水源地污染治理设施1套,饮用水源得到切实有效保护。
红水河流域是广西重要的“甜蜜之乡”,甘蔗糖产量占广西总产量的60%以上。随着制糖业迅速发展,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蔗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随处丢弃的农药废包装,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011年起,广西率先在来宾市兴宾区、柳州市柳城县开展百万亩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试点。兴宾区构建了蔗农-蔗管员-回收点-糖厂4级农药废包装回收网络,回收项目覆盖了27个乡镇5家制糖企业。截至今年6月底,已收回农药废弃物包装170万多个,减少废包装残留农药量达272万公斤,净化蔗区环境覆盖面积达50.2万亩,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新亮点”。
2012年,柳州市在柳城县启动首个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项目,至今共回收处理农药废包装2万多个,项目示范区甘蔗种植过程中农药中毒事故发生率下降了90%,有效减少了农田污染,还乡村田野以清洁容颜。
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5个示范县
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89座和一批垃圾处理设施,有效整治农村环境
有着“茉莉花之乡”之称的横县,10多年前曾深陷“垃圾围城”之困。2000年,横县破除陈规,在垃圾污染最严重的西街、马鞍街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政府给236户居民发放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由居民主动将吃剩的食物、水果皮、蔬菜梗等生活垃圾与塑料、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分别盛放。从源头上分类后,一部分餐余垃圾可供养殖户利用,一部分垃圾可填埋或者焚烧,有效地减少了垃圾“混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经过13年的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部门密切配合、公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新路子,为破解‘垃圾围城’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横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横县垃圾分类工作已推广到1万多居民住户、100多个单位、80多间大中型酒楼、13所中小学、3间农贸市场。全县城区超过70%的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成为“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成功样本。
横县模式只是广西解决垃圾处理难题的一个缩影。在北部湾沿海地区,由于大部分乡镇地处十万大山,村落分散,村庄的规模较小,不适合安排规模较大的集中式垃圾处理设施,但广西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一个个有效的垃圾治理模式。
东兴市“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体系已成为当地处理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典型。生活垃圾实行定人、定点、定时收集,经中转站压缩打包,运至市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有效地解决了马路镇等多个山区乡镇村落分散、不易建集中式垃圾处理设施的难题。
合浦县坚持“垃圾不出村、少出户”的理念,实行农户自我保洁。在廉州镇廉北村委下村和西场镇老温村委十八队,农户先自行将垃圾进行分类,把可降解部分焚烧、填埋,不可降解部分保管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基本实现了“垃圾不出村、少出户”,受到农户的欢迎。
针对北部湾沿海地区的特点,广西还在该区域的5个示范县(市、区)安排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89座、垃圾中转站4座、垃圾收集屋18座、垃圾桶箱5214个,及时有效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已全面铺开
村镇县三级联动机制形成
如何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保持良好态势?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钟兵指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一定要因地制宜选择处理工艺和技术;二是要从长远考虑项目规划和实施,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长效管理机制,使治污设施能够长效运行。”
经过2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广西逐渐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按照“政府补助、村屯自筹”的基本原则,把垃圾中转站纳入乡镇环卫管理体系,相关的运行费用与污水设施的维护、保养、运行及管理人员的补助等费用由县财政统一支出,一些村屯则按每户每月3-6元的标准收取垃圾清运费用或由村集体收入支出等形式,用于垃圾运输费用以及车辆的日常保养、维修等费用,确保治污设施能够长期正常运行。
宾阳县采取定人、定责、定规、定效“四定”措施,县、乡镇、村屯层层签订责任状,配备污水设施管理员和保洁员,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从2012年起,县环保、住建等部门组成督查组,每季度对项目运行管理工作情况督查一次、每半年考评一次,督查结果纳入县年度绩效考评中。
在贵港市覃塘区大岭乡,一些村屯采取“理事会管理-有偿保洁-户付费”的模式,将村屯垃圾收集清运工作承包给民营企业经营,成为当地省钱又有效的好办法。村屯成立农民理事会,由村里有威望的党员或经济能人当带头人,每月每户出资2-5元作为环卫保洁管理基金,聘请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垃圾。而桂平市木乐镇则采取“市场运作、政府负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模式”,由政府向社会公开招标,出资委托保洁公司将村屯的垃圾运至镇上处理。
武宣县建立了经费投入机制、群众自主管理机制、农村保洁机制、督查整改机制和考评激励机制等“五项长效机制”,以制度来保障农村环境整治“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人问事、以绩论事”。
据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生态处副处长潘国尧介绍:“目前,‘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已在全区全面铺开,我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农村治理的连片效应逐步形成。”
14个服务队开展水源调研,200多幅环保壁画“进村入户”
让环境监察、监测、宣传“三下乡”
今年以来,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等部门组成检查组,深入桂林、贺州等地对饮用水源地进行明察暗访,重点排查饮用水环境安全隐患,查处水污染环境违法行为。据统计,全区共出动65743人次,全面关闭乡村水源地周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1556家,清理取缔影响水源地各类污染源和排污口2131个。
广西还启动了饮用水源地与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对策研究工作,对全区96个县级行政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南宁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及备用水源保护区进行现场调查,为保障全区饮用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同时,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还在4个流域内的18个县(市、区)中,每个县区布设1个地表水断面或水源地监测点,监控水质质量,以评价开展该监测点附近农村整治后,地表水环境改良的状况。
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自治区环保厅充分发挥环境技术优势,抽调专业骨干先后3次组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技术培训。自治区驻合浦工作队利用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技术优势,对村里的井水、河水进行采样,检测水源的pH值、氨氮等,供环保部门作为整治依据。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还抽派了4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4个技术调研服务队,深入全区14个地市、25个县(市、区)、44个乡(镇)、64个村(屯)开展清洁水源调研并提供服务。
农村环境整治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广西积极发挥环境宣传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助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两年来,环保壁画“走村串户”进入农村视野,并广受村民欢迎。一幅幅立意清楚、设计精巧、色彩亮丽的环保壁画,将专业的环保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卡通图画形式展现在村民面前,让村民一看就懂。广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环保壁画设计204幅作品,还选定了南宁市郊5个村庄和桂林市漓江流域的7个村庄开展环保壁画绘制,让环保宣传深入千家万户。
此外,广西还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等形式,编印了《广西农村环保工作手册》5000册、美丽乡村宣传折页2万册,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宣传增添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