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不是草 而是宝

  “留守儿童不是草,关心关爱都不少。留守儿童是块宝,吃住穿学样样好。”深秋时节,走访田东县壮乡瑶寨学校,总能听到这样的顺口溜。

  田东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民工约有8万人。目前,有留守儿童9377人,约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1.5%。该县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关爱力度,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农村小学不比城里的差”

  走进作登瑶族乡陇穷小学,但见“冒”出崭新、气派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教室里有投影仪、电子幕布、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校长岑忠卫乐呵呵地说:“我校人均校舍面积11平方米,超过全区水平。我们教学条件不比城里的差。”

  009年以来,该县充分利用上级校安工程资金、县级财政资金,以及争取锦江集团、上海民生公益基金会等社会资金,累计投入1.13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让它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学园、乐园、家园。

  与此同时,不断提升学校的软件。每年选派县城优秀教师300多人次,到乡村学校支教、送教、顶岗。2008年以来,选派教师5100多人次参加各种培训。邀请北京、上海等名师到该县开展培训,受训教师1650人次。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2 “节假日也不想回家”

  祥周镇布兵小学花草相映,绿树成荫,健身设施齐全,就像一个公园或广场。少年宫里有影院室、音乐室、棋类室、舞蹈室等等。宿舍和食堂都是标准的。校长辛华尚说:“由于住好、吃好、玩好,节假日,许多留守儿童都不想回家。”

  “每天一个蛋,进步不会慢”。2009年3月,田东在广西率先实施“鸡蛋工程”,即每天免费提供一个鸡蛋给每个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校生。截止目前,该工程累计投入1338.7万元。在此基础上,去年9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累计投入1977.3万元。这增加了学生营养,增强了学生体质。

  为解决留守儿童过冬问题,自2011年,田东实施“温暖工程”,累计投入230.6万元,向小学寄宿生发放棉被7048床;投入626.4万元,为89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安装1440台太阳能热水器。

  为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各乡镇卫生院做好孩子健康档案,做好疫苗接种,定期安排免费体检,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情况,及时采取对策。此外,加强卫生健康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 “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我们老师是他们的代理爸妈。”林逢镇关国小学校长宋多光说,该校有学生210人,其中留守儿童101人。每天课余时间,该校轮流安排两名教师看管好留守儿童,并对教师的监护进行考评,以此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如何监护好留守儿童呢?田东不断探索,以推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对在学校寄宿的留守儿童,强化日常管理,做到统一就寝、统一进餐、统一内务卫生要求、统一物品摆放、统一个人卫生行为、统一安排室外活动。并强化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孩子们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能力。

  对没有寄宿的留守儿童,要求老师做到留守儿童身体不佳时必访,情绪不好时必访,学习成绩下降时必访,与同学争吵后必访,迟到早退旷课必访。同时,各学校加强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

  寒暑假时,也加强对留守儿童管理。今年暑假,在大学生志愿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一些学校纷纷开设电脑班、唢呐班、手工艺编织班、美术班等兴趣班,一些学校则组织学生去广东跟父母团聚。

  此外,动员各界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截止今年9月,已经有5000多名人士当“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常与留守儿童谈心,为他们排忧解难。

  4 “阳光洒进孩子的心窝窝”

  田东县在重视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亦关注其心理健康,努力增强其幸福感。

  布兵小学的少年宫开设了一个亲情网吧。管理员刘桂贞说,孩子们常常到网吧,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情况。这网吧让亲情的阳光洒进孩子的心窝窝,消除了心理障碍。

  布兵小学还在学生宿舍楼里开设亲情电话吧,学生可免费打电话给父母。四年级学生黄飞调皮捣蛋,听不进老师的话。他远在福建打工的母亲经常打电话回来嘘寒问暖、谆谆教诲,使其终于改邪归正,变为一个好学生。

  陇穷小学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不定期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到学校举办5期心理健康培训班,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疏导。

  为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孩子得到应有的亲情关爱,田东努力让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在家门口务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互助协会,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农民不用担保、抵押即可获得贷款,破解了农民生产、创业融资难题。投入1.2亿元,改扩建职业技术学校,提升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体系,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2010年至今,全县返乡创业、就业的农民工达1.6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