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在马山县“清洁乡村”评比中,林圩镇排名倒数。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该镇党委、政府历经一个多月的“清洁乡村”攻坚,不仅清理了大量陈年垃圾,且在长效管理机制上巧做文章,清洁乡村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网格化管理破“坚冰”
近日,记者走进林圩镇大塘村大塘屯,看到硬化后的巷道干干净净,就连临时堆放的柴草也整齐美观。
对于屯里的变化,屯长黄龙佳深有感触,“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前,各家各户的垃圾都往鱼塘里倒,导致鱼塘臭不可闻。”黄龙佳说,“镇政府为了处理屯里的垃圾,甚至动用了勾机。乡亲们深受鼓舞,全屯在家的400多人都一起出来搞清洁。”
兴隆村杨垌屯也有类似的情形。杨垌屯是一个1200多人的大屯,在过去,清洁乡村工作是让乡干们头疼的事。但现在,屯里长期保持整洁干净。保洁员杨耀方说,当镇政府派来的机械声响起,全屯男女老少都来帮忙,几天过后,堆积如山的陈年垃圾清理完毕。该屯还制定了适合本屯的清洁长效机制,规定“各家自扫,每周一大扫”。在林圩镇,总人口超800人的大屯并不少见,但每个屯都能保持清洁干净,这与该镇对“清洁乡村”的努力攻坚密不可分。
“为解决群众发动难的问题,我们的工作队从老党员、低保户、危改户、大病救助户等‘特殊群体’入手,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宣传引导带动,清洁乡村工作从‘官动,民不为所动’转变为‘干部群众一起动’,开展工作的局面顺势打开。”林圩镇党委书记蓝吉录说。
好机制催生村民高度自觉
在大塘村六桥屯,宣传栏内的一张“大塘村垃圾清运合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合同上规定:六桥屯的垃圾由大塘村的垃圾运输员负责清运;每运一车垃圾,运输员可获300元的清运费,其中六桥屯群众支付210元、林圩镇政府补贴90元。
屯长韦元清说:“我们屯每人每年收取10元作为保洁费,大部分支付给运输员,剩下的作为保洁员的工资。”
韦世耀是六桥屯的保洁员,屯里给他购买了劳动工具,同时按合同规定支付给他300元月薪。他的工作就是监督屯里群众清洁卫生情况,清扫遗落的垃圾和落叶。
六桥屯的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形成了“屯主体、村管理、镇补助、县处理”林圩镇模式,即:每个自然屯的每个居民每人每年出资10元作为保洁经费,这10元由村委管理,村委再按照各自然屯和保洁员、清运员签订的协议,监督相关人员按照协议按时按量完成任务,然后由村委将经费支付给相关人员;镇政府统一按照运输路程的远近,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予清运经费补助;各村的运输员统一将垃圾运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
因为有了固定的经费保障及运输员和保洁员,解决了以往棘手的垃圾处理问题。现在,林圩镇的林圩、甘豆、黄番、兴隆等14个村146个屯均采用了这种模式,得到了群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