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东县各乡村,只见一条条水泥路像一条条“长龙”蜿蜒伸向壮家瑶寨,路面虽然不是很宽,但没有坑坑洼洼,车辆行驶其间舒适、安全、顺畅,令人精神愉悦。
2008年~2010年,田东投入4.2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建成农村水泥路1247公里,提前6年完成“十二五”交通建设规划,100%的村通了水泥路,率先走在广西前列,解决了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农村经济驶入了快车道。
“建设是基础,养护是根本。”田东县分管交通的副县长黄开庆坦言,农村公路是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树立“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村级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
有路必管,用制度管
“水泥路通了,群众要求更高了,要求更安全更畅通。”黄开庆说,田东县委、县政府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盼,强化管护,努力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农村公路管护以安全为天,以安全为先。自2011年起,该县每年把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列为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截至今年6月,先后投入3000万元,为农村公路建立了交通安全标志牌、示警桩、防护墩、钢筋砼防撞墙、减速标线、公路标识等等配套设施,消除了安全隐患,发生在农村公路上的各类机动车事故呈不断下降趋势。
农村公路管护以畅通为第二目的。为稳定通行能力,防止出现“通”而“不畅”的新行路难局面,田东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实施细则》、《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奖惩办法》等一揽子办法,并最终通过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形成了地方性法规。
有人管路,责任领路
“农村公路线长,面广,量大,管理养护仅仅依靠我们交通部门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是做不到的,也是做不好的,必须遵循‘谁受益,谁担责,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原则。”田东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滕雄深有感触地说。
2012年,该县推行了“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县级交通部门指导监管”的责任模式,层层签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书,把每条公路的养护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各乡镇配备若干名专职或兼职管理养护人员,负责抓好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为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落到实处,该县把该工作纳入公路管理部门和乡镇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年终评审时,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完成管理养护任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乡镇给予表彰和奖励,反之,则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农民也是“村村通”水泥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该县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承包给当地农户,交通部门负责对农户进行养护技术培训。既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门路,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其养护好家乡路的积极性。
有钱养路,钱有来路
农村公路养路难,难就难在资金的筹措上,上级拨付的资金有限,地方财政困难,社会筹资筹不起。
据测算,田东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费每年估算约为800万元,而能筹集到的资金仅有550万元,资金缺口250万元。
“一年建好两年修,三年不养就要丢。”黄开庆说,如果管护资金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投入不足,养护水平就不高,甚至失管失养。
2012年,该县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管养资金渠道,即上级补助一点、县里配套一点、受益企业贡献一点,顺利筹集到农村公路管养所需要的资金。该县把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规定每年每公里不低于2000元,并建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
田东南华制糖有限公司是田东县“村村通”水泥路受益最大的企业。在其带动下,全县167个村(街道、社区)中有145个村种植甘蔗,种蔗农户3.9万户,涉及人口16.79万人,现甘蔗种植41万亩。该公司按照过榨原料蔗2元/吨标准,设立农村公路管养资金,负责蔗区内近170公里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
有了好路,致富对路
田东强化养护,保障畅通,让农产品能大批量地运到城镇去,让城镇的商品也迅速进到农村来,激活了农村经济。
2012年,该县种植竹子达32万亩,不仅使森林覆盖率达53.7%,而且年产竹子50万吨,竹农3.2万户每户年收入5000多元。
2012/2013年榨季,该县蔗农蔗款总收入82489万元,同比增长17.84%;蔗农户均蔗款收入21151元,同比增长16%;蔗农人均蔗款收入4913元,同比增长12%。
得益于有好路,田东新一轮扶贫开发开局良好。2012年,全县减贫人口达1.93万人,重点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在全区位居第二。
一条条农村公路,像一条条线谱,奏响了致富曲;一条条农村公路,似一条条彩线,织就幸福图。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419元,同比增长18.6%,居广西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42元,同比增长13.3%。
农民群众把这些养护得“鲜活”起来的农村公路称为“蔬菜路”、“水果路”、“山货路”、“致富路”、“和谐路”、“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