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县纳岜屯,一排排新房镶嵌山间,一片片果树争妍吐绿,村里欢声笑语。凌云县弄怀屯,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幸福泉”涌出自来水,乡亲们喜上眉梢。谁能想到,这些村庄过去不通路、不通电,“挣钱养家苦无门,天干地旱愁死人”,哪家娶个媳妇都是头疼事。
从鲜为人知的贫困村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从“帮扶点”到“示范点”,记录了广西组织部门的扶贫新实践:选派3000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覆盖所有贫困村;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合力扶贫。把组织优势变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变攻坚动力。
贫困村的嬗变
三方合力建新村,“旧貌”变“新颜”
纳岜屯平均海拔700多米,是天峨县最偏远的村屯,从县城跋山涉水近3个小时,才能进屯。这里缺水,土地贫瘠,全屯380多人,靠种油桐和外出务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仅是全县平均水平的四成。
2011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来到纳岜,被这里的贫困深深触动,经过调研,他倡议纳岜屯整体搬迁。然而,广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1000多万人,纳岜屯所在的河池市,财力有限、贫困面广,不可能为纳岜“开小灶”。
探索扶贫新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牵线搭桥,河池市、天峨县、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纳岜新村。龙滩公司和地方政府把“援建特困户房屋”升格为“全面建设新农村”,公司、地方分别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村民按规划盖房,每户补助3万元,政府还给补贴建材。
龙滩公司来了,交通部门来了,电力公司也来了……两年多来,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各界积极援建,纳岜屯村民全力参建,通过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统一规划,建起了一个“纳岜新村”。
如今,特困户王乜塘告别透风漏雨的竹木屋,迁入80平方米的新居:“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一大把年纪还能住上!”与王乜塘一样幸运的还有80余户乡亲。“特困村之所以成了脱贫的样板,是三方共建新农村的结果。”天峨县委书记韦桂元深有体会地说。
产业扶贫拔穷根
金融“牵手”产业,“输血”变“造血”
没有产业支撑,再好的房子也是“空壳”,再好的村屯也是“空架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周新建说。
“解开贫困的枷锁,只有一把金钥匙,就是发展产业。帮扶单位把着力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抓住了治贫的要害。”凌云县委书记黄彩毕说,2012年以来,凌云县先后获得自治区各部门近亿元扶持资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凌云县弄谷村弄怀屯,如今金银花、线椒、吊丝竹等经济作物渐成气候。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出资成立凌云县山乡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30万元建成弄谷牛坪屯养鸡场,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在畜牧部门的帮助下,村民们还发展豚狸等特色养殖。
谈及“钱”景,村民梁建和信心满满,“一组豚狸一年可产出40只,市场均价每只卖40元,能赚800元。”根据统计,弄谷村农民人均收入2012年同比增长33.3%。
缺乏金融,产业就会“贫血”。国开行广西分行拔“贫困钉子”使了巧劲,探索开发式金融扶贫,创新推出了“管理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开行驻地专员”的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已向凌云县累计发放贷款1.05亿元,占凌云近期新增贷款的一半以上。
一笔贷款撬动一个产业。2012年12月,国开行2500万元的贷款划到了凌云县浪伏茶叶公司的账上,公司董事长黄大雄说:“有了这场及时雨,就能扩大收购量了。”浪伏公司与茶农签订合同,收购鲜叶保护价高出市场价近一倍,直接受益农民5000多人。
“把开发性金融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为扶贫地区输送‘造血干细胞’。”国开行广西分行行长白映福说。
领头羊效应
调配组织资源,“先富”带“共富”
“到最贫困的村庄去,到扶贫攻坚第一线去。”2012年起,广西选派3000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打响“千人‘第一书记’扶贫、万名指导员驻村、十万干部帮扶、百万党员结对”的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在沙里瑶族乡沙里村巴哈养殖示范点,饲养员正给肉猪打红印。“这是被订购的标记。”老板刘文学说,这些天共卖出90多头猪,纯收入6万多元。去年刘文学成立了养猪合作社,带动10多户村民养猪。“我是党员,就得领着大家一起富!”
凌云县县长方立斯介绍,目前全县已帮扶103名党员成为经济能人,帮扶31名农民成为致富能人,带动972户群众共同致富。
“村子强不强,要靠领头羊;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吴宇雄说,在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注重突出党建引领,实施 “双培双促”工程——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经济能人,促进农村能人队伍建设;把优秀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促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抓示范带党建,使基层组织变强;抓党建带产业,使产业结构变优,创新推出“政府挂牌、两委竞标、支部承诺、县委奖励”的产业扶贫新机制,发挥了基层党建在扶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
天峨县顶茂村地处桂黔交界处,毗邻南丹县九立村、贵州罗甸县里落村,为加强合作,三县组成桂黔跨省区域三村联合党总支部,推行组织共建、产业共兴、共谋发展。纳岜屯向贵州“拜师”,学习魔芋、玉米套种。“联合党支部把‘长指’都攥起来,就是砸碎贫困枷锁的拳头!”顶茂村的第一书记刘国平说。
教育扶贫
扶贫先扶智,脱贫有后劲
“脑袋是空的,口袋也会空。”在扶贫攻坚的实践中,广西组织部门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要治根”,积极组织协调,加大智力扶贫和教育扶贫投入。
在纳岜屯,龙滩顶茂希望小学成了“头号惠民工程”。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龙滩公司把希望小学纳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力推教育扶贫。
2012年9月17日,龙滩顶茂希望小学落成,橡胶跑道、多媒体设备、现代化教学楼……这个坐落在深山里的小学,不比城里的学校差。村民王泽广说,过去在纳岜老寨,孩子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村小。“现在,只要两分钟就能到校,中午也能吃上家里的热饭菜了。”
“不解决教育问题,脱贫就没有后劲。”县长方立斯认为。
一年前,沙里村弄怀屯9岁的那彩玉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妈妈面临辍学。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帮助下,有关部门“一对一”帮扶像那彩玉一样的困难家庭孩子,圆了他们的上学梦。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在凌云县沙里乡弄谷村开展扶贫工作,注重“文化联建”,开展党员“1+1”结对帮扶活动,援建教学楼、宿舍楼,让瑶寨师生住得暖心。
重视职业教育培训。凌云县规定:一个农村孩子到县职业教育中心就读,学制3年,学费全免,补助优厚。县里还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职业技术学校等资源,加大对农村18至50周岁年龄段劳动力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开展就业技能培训70期,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000多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万人次,创收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