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村“美丽”名片 让“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百花齐放

  近年来,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及农村环境保护有关工作要求,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市建设统一部署,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根本,以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生态村创建活动,以点带面、连片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南宁市已有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4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52个自治区级生态村;29个南宁市级生态村。生态村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为“美丽南宁·清洁乡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生态村创建活动中,南宁市各县(区)坚持立足优势,因地制宜,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积极探索生态村建设有效途径和发展模式,在村容村貌改善、生活污染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等方面取得突破创新,亮点纷呈、特色鲜明,成为彰显“美丽南宁·清洁乡村”魅力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名片一:整洁的村容村貌

  “壮乡的香格里拉”,广西第一代农村别墅群落

  “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别墅林立,环境优美,生态怡人”,这是全国第一批、广西第一家国家级生态村-武鸣县城厢镇濑琶村七星屯的美丽写照。该屯近年来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村庄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让全屯村民住进了统一规划设计的23栋具有壮乡民族特色的半别墅式住宅楼, 并配套巷道、排水沟、厕所、绿化等基础设施及文化娱乐室和篮球场等文体设施,村庄整洁干净、村民生活幸福富裕,被誉为“壮乡的香格里拉”。

  在瓜果丛中屹立的“香蕉别墅”

  从南宁市区往西30多公里,穿过一片壮观的香蕉林,就是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金陵村大林新村。走进大林新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宽敞的街道,整齐划一的78栋“香蕉别墅”,白色瓷砖外墙,红色琉璃瓦屋顶,四周还有各类花草树木的点缀,宜人的人居环境令人叹为观止。大林新村是远近闻名的香蕉种植致富村,近年来,大林新村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香蕉+沼气+养鱼”立体种养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养殖模式,促进了全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调动了村民改变村容村貌、美化人居环境的积极性,从而规划建设了别墅群落,这些靠种植香蕉致富而兴建起来的别墅,当地农民誉为“香蕉别墅”。

  名片二:有效的环境治理模式

  无动力污水处理,“臭水塘”变“湿地公园”

  “园中水生植物错落有致,鹅卵石铺成的步道绕园而过,步道旁边花草丛生”,这就是良庆区南晓镇南晓社区茂钦坡村民津津乐道的湿地公园。该湿地公园原是茂钦坡一个排污纳垢的“臭水塘”,后来经过建设“复合式人工湿地+生态渠”的无动力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现已打造成为茂钦坡村民观景、休闲、漫步的一个湿地公园,原有的臭味熏天现象已不复存在。茂钦坡污水处理系统是南宁市首个农村无动力生态污水处理试点工程。该污水处理系统最大的特点是污水处理日常运行不用电,不用架设管道、不用添加化学药品,不用专人进行管理,成本很低,不仅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需要,还能够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弄拉模式”变石漠荒山为“绿洲”

  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是一个四面高山环绕、地处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的高寒石山区、遍地都是石头的小村庄。这里曾“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祖祖辈辈过着闭塞艰辛的贫困生活。为摆脱困境,近年来,弄拉屯积极探索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新路子,开创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新型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及“农户+公司”的生态旅游发展崭新模式,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原先裸露的高山碎石现已变身成为处处树木覆盖的“绿洲”,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和谐、惬意的生态怡人景象—“群山环抱中,树木茂盛葱郁,修竹随风摇曳,花儿满山开放,流水叮咚有声,鸟鸣悦耳动听,空气清新通透”,成为全国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典型。

  名片三: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

  “鹭鸟天堂”,和谐家园

  近年来,随着生态村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南宁市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村民自觉践行生态保护责任的优秀典型不断涌现,良庆区南晓镇南晓社区那兰坡村民的“爱鸟护鸟”行动就是其中一个。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村附近树林逐渐成为白鹭、夜鹭、绿鹭、池鹭等多种国家野生保护候鸟的栖息地,为了保护这些候鸟,村民自发成立鹭鸟保护协会、制定保护鸟类有关村规民约,自发将45亩责任田围堰蓄水成湖、积极植树造林为鹭鸟营造良好的栖息和繁育环境,并推动成立“南宁市那兰鹭鸟自然保护区”,使那兰坡成为远近闻名的“鹭鸟天堂”,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景象。

  名片四: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

  “桑—蚕—菇”生态产业链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是生态村创建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南宁市成功建立了许多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生态产业链,横县云表镇大良村推行的“种桑-养蚕-养蘑菇”就是一个成功典型。近年来,大良村充分利用当地桑蚕种养优势,积极探索特色农业生产新模式,大力建设桑蚕种养科普示范基地,利用桑叶养蚕,利用稻草玉米杆种蘑菇,再利用蘑菇种植的秸秆归田作肥,走出了一条以“种桑-养蚕-养蘑菇”为主线的无公害、绿色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庄面貌不断改善。

  名片五:繁荣的生态文化

  在“耕读人家”感受晴耕雨读的田园风情

  “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古时文人推崇赞赏的耕读传家的生活,正悄然在南宁市的农村兴起,改变着农民的生活。加踏坡是广西生态村_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的一个自然坡,近年来,该村庄结合城乡风貌改造,大胆探索农业生产模式改革创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加踏坡以“耕读生活”为主题,打造了“耕读人家” 、“耕读体验区”、 “耕读书院”、 “耕读山庄”等人文旅游项目,塑造了浓郁的“耕读文化”气息,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品质。游客来到加踏坡,不仅可以在田里摘玉米、垒红薯窑,到大棚里摘瓜摘菜,到农户家中吃上农家饭菜,还可以到耕读人家中一坐,轻啜一口酸梅酒,捧上一本好书,感受晴耕雨读的田园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