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新华网广西频道6月4日电(刘兴存)广西柳州市柳南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近日传来好消息:该区各项新农村工作指标位于广西前列,2012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净增2107元,比2011年同比增长20.08%,位居广西第一,出现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乡村面貌靓起来的新气象。据悉,这是近年来柳南区农民收入增速最快、增加最多的一年。

  柳南区作为柳州市中心城区之一,是一个有城有乡的典型城郊区,其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四合、桐村等自治区级贫困村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

  “柳南区城镇二元结构明显,现代的城市经济与传统的农林经济并存。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广西经济强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关键在农村,难点在贫困村,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镇发展,推进城镇一体化。”柳南区委书记甘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柳南区坚持走“生活富裕 、精神富足 、环境优美”路子,打造广西县区最美的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磨滩、新云等城郊村,大力实施旧城改造,推进城市开发;在新圩村,建立了“万元村屯”农家乐产业链,壮大了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在上等村,引导农民种植韭黄,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同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基础建设、扶贫开发、一村一品、村容整治、民主法制建设等五大工程,特色、亮点、精品农业建设初见端倪,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已步入了特色发展的快车道。

  ——“韭黄鸡蛋”越炒越香。筹措支农惠农资金945万元,促进城郊特色农业向规模化 、标准化 、集约化发展,“农民纯收入倍增计划”开展得有声有色,新建西鹅、磨滩2个万元村,农民收入日益增多;新建韭黄滴灌示范基地1000亩,现有韭黄基地达8000亩,种植户3000多户,产品远销香港 、澳门和区内外十多个省市,年产值1亿多元,居广西县区第一;新增蛋鸡15万羽,现存栏达55万羽,居广西县区第二。

  ——“非农产业”越红越火。针对近郊 、中郊和远郊农村,分门别类地实施不同产业发展战略,渡口、新云、磨滩等村,通过调整规划、整合土地、整村改造,将农民安置回建用地、农民三产用地,通过“整村收储、统一规划、整体改造”方式进行全面改造,目前整村改造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基隆、竹鹅、门头等村,在落实村民安置住房的同时落实农民三产用地,通过引进产业,加强对村民培训 、就业 、创业政策扶持,确保村民可持续发展,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整村建设”越推越快。加快推进山湾村等5个试点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掀起“千村建设大会战”高潮,实施连片集中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流通业,让村民不出家门即实现就业。项目总进度列广西17个试点县(区)之首。目前,山湾新村一期主体工程全部完成,80户农民已搬进新居;桐村新村已有5栋封顶;百乐村、四合村已进入拆旧程序;帽合村安置地已经动工建设,搬进新居指日可待。

  ——“三农设施”越来越好。投入500万元,维修硬化涉农水利渠道45公里;投资1900万元,用于拉达、石头湾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区维修或加固18座堰坝(闸),41处灌溉抽水泵站,装机634千瓦,灌溉、排水渠道长140公里,灌溉面积1.86万亩,小型水库10座,村屯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提升。

  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民朱汉强满怀喜悦地说,家里种的5亩葡萄,今年使全家收入又要增加6万元;上等村民覃崇提说,他去年种的3亩韭黄去年使全家收入增加了3万多元; 太阳村民韦利民高兴地说,他养殖使家庭纯收入由原先不到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5万元以上……“一村一品”提升了传统产业,发展了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今,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更红火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