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城镇化推进让来宾华侨农场6000多职工和家属,告别日夜劳作的耕地,放下裤脚穿上皮鞋住进城市,变身为“市民”。而“整体回收土地,人员全员安置”的模式,曾让这些依赖土地生存的农场职工心存不安和怀疑。
3年过去了,职工们不仅领上了工资,住上了楼房,还享受了改革带来的就业、教育、卫生等好处。
这一创新改革,也使来宾华侨农场赢得了“国字号”荣誉——“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
失掉的和得到的
“我们十一队驻地离场部有11公里,坐车到市区,至少要半个小时,我们早就想住进城里了。”近日,来宾华侨农场退休职工黄志宏指着新办好的城市户口本说,他的“城市梦”已经成为现实。
作为农场老职工,原来非农亦非城市居民的身份多少有点尴尬。一场进行了3年多的农场改革,明确了和老黄一样的农场职工及其子女6000多人的城市居民身份。
变身城市居民容易,在城市安居却不容易,如何解决好进城后的生活问题?
面对疑问,老黄给记者算了一笔家庭账:夫妻双方都是职工,月工资各2000元,且逐年增长。此外,一次性拆迁补偿近20万元,在免费入住新的安置房之前,由政府统一临时安置过渡,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医保、养老等保障。更难得的是,子女作为农场职工,每人还能得到40平方米的三产用房。
“长远的,眼前的,安置方案都考虑到了!”老黄说,“我们失掉的是原来每月500元的工资和一年不到6000元的种地所得。”
“要不是改革发展,地还是那块地,我们农场职工的生活却难得有起色。”看着眼前的宽阔道路和车水马龙,来宾华侨农场职工老凌感慨良多。
发展红利与自身收益
早在2007年,来华农场成为来宾市这座年轻城市发展的战略核心区。
近3年来“土地全部回收,人员全员安置”的改革,更使原来落后的农场搭上了城市发展的“快车”——农场的中小学、卫生、广播电视、安全饮水、道路建设均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由此,这里的基础设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
来宾华侨农场原来住房大都是砖瓦平房,通往城区的道路崎岖难行。现年70多岁的来宾华侨农场退休职工胡福祥见证了这段历史:“农场也曾经历了由统一生产到承包到户的发展模式,但不管怎样变,农场人依然过着农耕生活。直到最近几年,才彻底告别原来的农耕生活,洗脚进城。”
站在宽阔笔直的桂中大道延长线边,胡福祥感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他说,自己的养老金足额发放,孩子们的教育、医疗都和城市人一样待遇了。
产业注入也给来宾华侨农场职工和家属带来了诸多就业机会。华侨投资区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引进了14家工业企业,直接带来2500多个就业岗位,因商贸物流、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带动的就业机会亦不计其数。
对于产业注入带来的“红利”,归侨黄世龙一家有切身感受:他和家人除了享受政策性安置住房一套外,妻子到乳品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加上失地职工的生活补助,每月有2700多元的收入,夫妻俩年收入近6万元,而原来全家种地年收入不到7000元。
来宾华侨农场6000多人所享受到的红利,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变好变多变大。黄世龙告诉记者:“农场全员得到安置,非职工每人得到的40平方米三产用房,目前价值已达50万元。”
从“要我迁”到“我要迁”
土地整体回收、城区建设、产业发展,都意味着征地和后续安置。
“土地是农场职工的‘命根子’。如何回收,如何安置,不是哪个部门出个方案就能解决的。需要征求所有农场职工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支持,改革才能走下去。”来宾华侨投资区管委会书记吴立介绍,每一个方案都有“民意把关”。
“依据有关规定、结合来宾华侨农场的实际形成初步方案,召开多层次的会议征求意见形成草案,农场选出来的民意代表参与讨论,代表们通过了,还要拿到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投票,全部通过,市政府才行文实施。”全程参与方案“把关”过程的黄志宏说,整个过程持续了好几个月。
最终确定的方案,由一次性安置,加进了长远利益的内容:除了统一安置和拆迁补偿一次性补偿和政策性住房外,还为职工发放随着经济增长的弹性工资,给非职工按照人均40平方米的面积分配三产用房,并统一购买养老保险,切实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民意把关”的进城路径,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这一过程中,农场有的职工、非职工联名上书,要求尽快收回土地,加快安置步伐。从“要我迁”到“我要迁”,吴立认为,根本原因是过程和结果“以人为本”,注重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安置方式,让进城职工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长期收益。
■新闻快评:
如何进城需过“民意关”
陈 坤
城市周边居民如何进得城,留得下,生活得好?这是城镇化战略必须详加考量的课题。
要做好这个课题,必须尊重居民的主人翁地位,任何进城方案都需过“民意关”。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也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城镇化的“红利”。
来宾华侨农场采取的“整体回收土地,人员全员安置”模式,之所以能够兼顾到农场职工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因为经历了“以人为本”长时间的“利益博弈”——民意代表与管委会就改革安置方案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谈判协商,并最终得到绝大多数农场职工的认可。
能过“民意关”的城镇化规划和实施方案,才是“以人为本”的规划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