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红桶大效应生态变洁美

——关注侗乡创新机制实施民族村寨清洁工程

  青山吐翠、绿水潺潺、巷道整洁,这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大屯生态洁美的景象。这里的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两只红桶,专供垃圾分类所用。而保洁员用竹筐挨家挨户收集垃圾,并倒到公路边的垃圾集装桶,由乡里的垃圾压缩转运车运到指定的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将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处理,每日必清。

  该县自去年4月实施民族村寨清洁工程以来,村民们如今已彻底告别了脏乱差,而来这里吃百家宴的游客也明显增多了。这得益于民族村寨清洁工程的广泛深入开展,不少村屯和冠大屯一样,环境卫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多渠道培育文明新风

  “清洁工程就是好,侗乡村寨变靓了,村民意识大提高,生态宜居效益好……”5月1日,悠扬悦耳的侗族大歌在冠大鼓楼上空回荡。村民是清洁工程的受益者,也是清洁工程的推广者。为培育环保文明新风,该县通过发放《致村民的一封信》、开展环保知识进校园活动、志愿者进行服务宣传,以及民族文艺队唱侗歌、讲侗款、演侗戏、跳多耶,在县电视台开辟专题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灵活丰富的方式,帮助群众增强卫生意识,大力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良好氛围,让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建设。

 

  全方位整治城乡环境

  该县反复调研、多方论证,因地制宜,确定了符合县情的“分类-收集-转运-摊晒-焚烧-填埋”垃圾处理方式和流程。

  提炼出民族 村 寨清洁工程“135”模式:一个主体,即以农户为行为主体;三支队伍,即纳薪保洁员队伍、党员义务清洁队伍、老人协会管理队伍;五种处理方法,即农户垃圾入 桶、公共垃圾入箱、可收垃圾入市、建筑垃圾入坑、其他垃圾入炉入场。按就近处理原则,在交通方便的村屯用“村收镇运县处理”或“村收乡运乡处理”措施处理垃圾。该县还在偏远或人口较少的山村,模仿瓦窑结构建设垃圾焚烧炉,让群众每日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投入炉内,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焚烧,实施无害化处理。

 

  严管理换来可喜变化

  好习惯成就好生活,好生态带来好效益。该县以环境整治推进民生和民心工程,采取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责权一体化的“四化”工作法,层层加强指导,落实责任,将工作实绩与绩效考评挂钩,形成了环境治理倒逼机制。通过大力整治民族村寨河边、路边、村边、屋里边“四边”的环境清洁卫生,初步实现了将民族村寨垃圾清理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卫生习惯培养好的“四好”目标,侗乡民生形象、消防安全、干部作风及群众观念等均发生了喜人变化,城乡环境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