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村颇具古风的雕花窗格。
“横山府,池头县。田心村,翰林院。一门九进士,父子三翰林。”在文化名县临桂,一首朗朗上口,传唱百年的民谣,和数百年前存留下的古寨墙古石门,以及家庭传统造纸作坊,向后人诉说着文化古村——田心村,那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田心村,位于临桂县四塘乡岩口行政村,距桂林市区不到二十公里远。这儿群峰环绕,竹木掩映,数不胜数的古迹历经沧桑,文化厚重精深。近年来,随着部分驴友和旅游者徒步至此,田心村神秘的盖头渐渐向外人掀开。
世外桃源
远离都市的田心村,僻静,闲适。
现在的田心村共100多户农户,500多人。许、徐、关、周,数姓杂居。民居坐北朝南,古色古香,错落有致。
远眺此地,俨然一幅“群峰幽居图”,画图浓墨重彩,村落后群峰似掌中五指,拔地而起,峰下林木郁郁葱葱,影影绰绰。行至村前极目远方,所见山峦此起彼伏,似笔架,似骏马,似将军。
自明朝立村以来,凡到此地,文人骚客称其世外桃源;风水先生谓其为宝地;兵荒马乱的年代,田心村是天然的避难所。
许富安,今年74岁,五短身材,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曾经在当地任村干30年,能说会道见多识广,是田心村有名的“新闻发言人”。几十年来,许富安接待过的游客不计其数,或文人骚客或考古专家,或健身徒步的驴友。
每每外人到来,老许都会领着沿古村绕行一圈,娓娓道来:田心村立宅东山下,如同安坐金交椅地,面前视野开阔,一目了然,古人称之为“风水宝地”,从明朝搬迁进来的朱许徐关周各姓,皆五福临门,升官发财,富甲一方。名声显赫的莫过于朱姓,最有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代后裔朱若东。
进士翰林
民间,衡量某个家族,或一方水土功成名就的标准是:“吃皇粮,当皇差”。百年前的田心村文化书香,男耕女织,有很多人在朝廷为官为文,翰林、进士、举人亦颇多。
从田心村走出去的进士,桂林靖江王后裔朱若东,官至河南省粮储盐道。朱若东年轻时,慕名田心村的风水,从桂林朱紫巷迁居此地。其父朱亨衍为康熙年间举人,曾任直隶甘肃知县,负责固原州事务,继任平凉府盐茶同知。后因病辞政隐居,随朱若东搬到田心村养老赋闲办私塾,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田心村现存的多处石刻,如:“字塚”、“清风老人读书处”、“较书岩”、“承熏门”等,皆出自其手笔。
一门九进士,父子三翰林。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到光绪年间,从田心村朱若东父亲所题的“承熏门”,共走出4位翰林,9位进士,举人无数。其中,最具传奇色彩当数朱若东和其两个儿子朱依鲁与依炅,人称“父子三翰林”。
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乾隆年间,朱若东之女朱依英乘轿上街,与桂林城一流氓无赖相遇,对方强辞:前面所见美女为何人?朱依英有礼有节,曰:“翰林姐翰林妹,翰林的女子翰林的妻。”(朱依英丈夫陈兰森是陈宏谋之孙,亦为同朝翰林)对方目瞪口呆,马上灰溜溜地让道,一时传为佳话。
升官发迹的朱若东,廉洁奉公,勤于朝政,但却屡遭小人陷害。当时的桂林府台金史刚,向朝廷以贪污受贿为由污陷朱若东,至使朱惨遭杀害,身首异处。曾经闻名八桂大地名门望族恐被诛连九族,四下躲闪。至此,从桂林朱紫巷迁居田心村的朱姓销声匿迹。
百年纸业
田心村房前屋后以及空旷的平地上,闲置着巨大的石槽、石板、石臼、石井和高约三米的三合土灶,游人无不感到惊奇,问其故?原来田心村有一传奇绝技,即就地取材,土法造纸,已经流传数百年,且方圆百里绝无仅有。
数百年前,当地流传这样的民谣:“太平圩,屯子里,三十三村。”似现在的产品专利权和独家经销,当时的各村亦约定俗成,都有自己的领地和主导产品,不能超出生产和经营范围。如王家胆村只能产销竹篮和箩筐;面村产销草扇;而田心村只能产销草纸。距其十里之遥,当地有名的太平圩就有田心草纸一条街。
田心村草纸在当地久负盛名。为打造本地品牌,村里立有规范纸业生产的公约:“一禁偷纸料,以固产业,如有偷取者即同盗窃,罚银一两五钱;一禁裁减纸样,以除欺伪,如有改小纸篾及短小张片者罚银三钱。”
所以,在长达数百年里,田心草纸遍及桂林城大街小巷,和本地如太平古圩、秧塘圩、六塘圩、会仙圩的杂货铺、盐铺、中药铺凡需包装的商品,首选用纸必田心草纸;此外,田心草纸还大量用于烟花炮竹生产。
田心村造纸原料非竹非木,而是来自当地农田里的稻草,易加工,易存放。生产草纸无须太多技术含量,唯独讲究配合与默契,不能心不在焉。因为当地稻草有限,村民常常要到附近十村八寨去购买。乾隆年间,田心一村民到大弯的下里村购买稻草,挑稻草的长禾枪不小心戳坏一举人家代表家族荣耀的红灯笼,老实憨厚的田心村民深表道歉,还愿意赔钱,但对方无论如何不肯让步,并限其三天之内赔偿自己的举人灯笼。情急之下,田心村民把家中的进士灯笼取下,赔给对方,并诚恳道歉。对方一看,战战兢兢,哪里敢接?于是,热情邀请田心村民上坐,请茶,用饭,并且结为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