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弯弯的山路,带着泥土的芬芳,一串串脚印“印”在桂西北少数民族群众的农家里,也“印”在农民群众的心坎上。一连几天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先后深入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村寨,与当地群众一起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和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员文章,共商发展大计。
到最贫困的村庄村去,到扶贫攻坚一线去。龙年之春,在自治区领导的带领下,广西3万多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3000名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在八桂大地上兴起一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的热潮,打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广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2300元扶贫标准测算,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为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3.9%。“广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现实仍未根本改变。广西要在2020年与全国一起同步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抓好农村工作,特别是扶贫攻坚工作。”自治区主席马飚的话语,显得清醒而坚定。
为促进农村发展,从2007年起,广西连续5年共选派15万多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村入户服务群众。今年除继续派出3万多名干部外,还增派3000名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这些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自治区、市、县、乡四级机关单位选派,每年3万多名,共组成112个工作队,每县一队,每乡一组,全区14353个建制村每村都有2名干部驻村帮扶。他们与广大农民群众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通过进村入户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解民忧、促发展,当好“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经济发展的服务员、社情民意的调研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基层组织建设的督导员”,有效破解了农村发展难题,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关键要重心下沉,帮扶前移。2010年4月,广西地税局法规处副处长黄京利到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齐美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后,通过深入调研,争取各方支持,帮助村里建了一个200立方米的水柜,解决了1000多村民的饮水难问题;开辟了4.5公里的山路,结束了该村可后、木吕两屯不通路的历史,并与村民一起开发出2000多亩山地发展种植业;建了200亩蔬菜基地和六画山鸡养殖场,开辟了村民们的致富新路。
统计数字显示,广西各级指导员5年间共为所驻村引进项目1.2万多个,引进项目资金15亿多元,引进发展产业带动农户10万多户,帮助农民创业就业126万多人,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现在,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6年的2771元上升到2011年的5231元,是广西历史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自豪地说。
促进新农村建设,重在办实事、解民忧。百色市右江区大旺村村民黄正文从2006年起就开始养鳖了,但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的现实一直困扰着他。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帮助下,他顺利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养鳖生意越做越好。去年,仅此一项他就收入40万多元。玉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警官梁艺担任北流市山围镇李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后,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带领村民建设沼气池1356座,实现改房、改水、改厕、改厨1558户,建设生态家园750户。如今,该村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
“围绕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各级指导员为农民群众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周新建告诉记者,5年来,各级指导员共为所驻村群众办好事实事6.5万多件,帮扶修建村屯道路3.2万多公里、桥梁2800多座、沼气池16万多座、校舍1.6万多间、饮水工程1.04万多处,解决了260多万群众的饮水难问题,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围绕构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的目标,广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还深入村屯开展各类政策、法制宣传和培训活动,真心诚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妥善调处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5年来,广西各级指导员共化解矛盾纠纷7.5万多件,消除了大量不稳定的因素,切实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