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三农”新天地——钦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综述

    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了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钦州市农业、农村和农民身边发生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新变化。

    抓好培训促就业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近年来,钦州市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钦州市实施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程。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

    说到农民工培训,家住钦北区大垌镇的陈志海深有感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陈志海回到家乡,在去年6月份办理了农民工优惠证之后,他在钦州市机电学校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电焊技术培训。陈志海告诉记者,他在培训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电焊技术,最重要的是还获得了职业上岗证书,用工单位很看重这个证书,因此在家门口都接到了很多工程来做,一个月下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工资待遇也不错。

    像陈志海这样的农民工在钦州市还有很多,经过培训后实现了再就业、转移就业,在家门口上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科科长黄桂南介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08年下半年以来,从珠三角或者其他地方先后回到钦州市的返乡农民工有47万多,经过市委、市政府落实各方面支持、援助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培训,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的全市比例达到98%。据统计,2009年,钦州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5万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3万人。

    农民增收上台阶

    全市科技系统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想方设法,积极为农民提供科技帮扶。去年,全市选派38名科技特派员带着他们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到农村基层,农民群众身边,现场手把手、面对面地将自己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送到农民群众手中。仅去年,科技特派员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就达到38项,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品种48个,带动各项投入3800多万元,创建利益共同体17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58期次,培训2.5万人次,服务农民8000多户,受益农户人均增收达3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幅度超过13%。直接经济效益达320多万元。

    “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市农业局积极迅速地启动强基惠农春季大行动,组织全市万名工作队员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送政策、送农资、送技术,实地指导农民开展春耕生产,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春耕进度。据统计,全市共组织工作队331个,工作队员10121人,赠送支农物资804吨、价值225万元,为民办实事1583件。

    返乡农民工当老板

    清明前后 ,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陆金来的养鸡场又有一批活鸡出栏了。看着一笼笼毛光水滑肉鸡的运出,这位那蒙养鸡协会会长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他感慨地说: “是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使我的养鸡场发展到这个规模。目前,我们养鸡协会的养鸡场发展到116个,所养的果园鸡供不应求。”

    陆金来从1998年开始养鸡,2006年牵头成立了养鸡协会。现在,陆金来不但办有养鸡场,还开有饲料店,办起孵化场,向会员供应鸡苗饲料,提供销售渠道。协会年销售活鸡4700吨,年销售总额7000多万元,年总利润达500多万元。陆金来的养鸡场是钦北区返乡农民办起来的企业之一。近年来,钦北区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了优惠政策,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办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记者在有关部门了解到,诸如陆金来这样返乡创业的例子还很多:板城镇屯茂村农民罗升德,在外打拼多年后,2007年回家乡办了顺升童装厂,在家门口为本村20多位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新棠镇南忠村的青年庞培益以前在广东打工,2008年回到家乡,在板城镇办起了钦北区板城镇电子开关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据了解,在钦州市各县区,像陆金来、庞培益、罗升德这样的回乡创业者有的办工厂,有的搞农业开发,有的从事流通服务。这是当地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让一批批昔日的打工仔回家乡当上了老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