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惠民之举 富民之路

  手握遥控,轻轻一点,农业资讯、种养技术、党建知识、文化娱乐等15大类1.5万个节目跃然眼前……如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正如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连通八桂大地的千山万水,惠及基层群众,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直通车”、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助推器”、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好帮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区建成了覆盖所有市、县、乡镇和86%行政村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统筹兼顾“建、管、学、用”四个环节,初步搭建了一个“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载体和平台。

  实施惠民之举

  党中央要求,要在2010年底,实现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乡村网络基本覆盖。这是一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惠民之举。

  我区农村党员占全区党员总数的53%,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始终是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2007年4月28日,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自治区党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在全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决定我区提前于2009年底建设完成16754个远程教育基层终端接收站点,建成覆盖全区乡村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2007年8月9日,我区成立了自治区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由组织部门牵头,30多个区直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到这项工作中。8月20日,全区第一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组长郭声琨同志在会上强调,要把这项惠民工程打造成为党建工作的“精品工程”、人民群众的“放心工程”和“惠民工程”,拉开了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面启动的帷幕。

  建设精品工程

  在远程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如何体现我区特色?如何切合我区实际情况?建设之初,我区组织力量对全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特别是电信、广电网络的覆盖情况和基层党员群众的学习培训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在模式的选择方面,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比较,最终确定以电信宽带线路传输模式作为我区远程教育网络的主要建设模式。

  在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组织部门主抓、成员单位参与、各方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各成员单位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给予充足的保障和大力的支持。在工作中注重借助“外脑”、整合资源,构建了一个各方参与、专业合理、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专业部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的作用;项目建设过程中,突出强化管理、狠抓推进,建立了联合办公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督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了一个责任明确、配合密切、相互监督、运转高效的项目管理体制;对平台和站点建设严格规范操作、确保质量,打造一个起点高、标准严、工艺精、程序规范的精品工程。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区已经建成视频播出系统、“八桂先锋网”网站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和126个教学平台,并建设基层终端接收站点12650个,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86%。

  打造空中课堂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农村基层,既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同学习、同致富创造了条件,也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谋利、为民解难提供了有效载体,被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给他们带来好处和实惠的“空中课堂”。

  为打造好“空中课堂”,我区研究制定了远程教育工作教学规划、教学资源整合方案、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等,充分整合各有关单位特别是涉农单位的教学资源,开发制作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百品”、“百名新型农民”电视片等一批深受党员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目前,远程教育平台已上传节目1.5万个,时长达8000小时,为党员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各地建成的终端站点已经全部向党员群众开放,并积极组织和探索“学、用”工作的开展。有组织地开展了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针对村“两委”换届的任务,组织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学习有关村“两委”换届知识;面对防冻抗灾、防旱抗灾等严峻形势,积极开展有关农作物防冻和抗旱知识的学习培训;针对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各地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培训。

  加强队伍建设、培训和管理。从2007年开始,自治区远程办从各成员单位抽调了20多人,各市、县也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充实到远程办,为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保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建设意见、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远程教育专职干部队伍、站点管理队伍、教学资源开发队伍、教学辅导队伍、技术服务队伍“五支队伍”的分类培训。目前,自治区、市、县三级专职管理人员达到400多人,并在1万多个终端站点配备了专(兼)职管理员。

  铺就富民之路

  如今,我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已经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推进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的致富点、丰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

  宜州市在刘三姐喷泉广场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每天晚上通过电子大屏幕播放1个小时的党员远程教育节目,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实用技术、科普知识、教育培训、文化信息、新农村建设、文化娱乐等方面。据统计,该市广场远程教育共播放各类节目近1000集,前来观看的党员干部群众近20万人次。

  三江侗族自治县把远程教育站点移动到鼓楼、戏台、圩场等群众集中的场所,组织党员群众参加学习培训,全县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共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收看十七届三中全会相关课件和科学发展观专题节目达258场次,学习培训人数7750人次。

  贵港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积极探索运用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让群众学习发家致富的典型经验,掌握致富信息,提高致富本领。去年,全市各站点先后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2.2万期,受教育党员32万多人次,培训农民群众达80万人次。

  灵山县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及时收集、整理和发送农副产品供求、劳务用工等信息,为群众致富架起了信息“金桥”。石塘镇的果蔗销售协会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组织群众观看果蔗种植技术课件、上网搜索、发布果蔗供求信息,外运广东、福建、上海、港澳等市场的果蔗达5万吨,为蔗农架起了产品销售的桥梁和纽带。

  陆川县将农村实用技术作为远程教育培训的重点,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全县 75.5%的受训党员掌握了1-2门的实用技术。沙湖乡长沙村党员吕旦原来年均收入不足800元,生活十分困难。通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他学会了养鸽、养蛇技术,贷款5000多元办起了养鸽场和养蛇场,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

  去年以来,全区各地运用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学习培训达400万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双带”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党员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