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港南讯 近日,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派驻港南区八塘镇木龙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梁辉多方争取资金8万元硬化的木龙村至八塘镇全长3.5公里的公路建成通车,解决了木龙、大新2个村1万多名群众行路难。这是港南区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引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开展“四大”创新模式支农惠农换来的崭新气象。
——创新 “4+4” 管理模式,提高对指导员管理水平。该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探索出“四个落实”和“四级联动管理” 的“4+4”管理模式。即落实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落实管理经费、落实管理制度。基层办、工作队全面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具体管理、派出单位协助管理、村两委直接管理。“4+4”管理模式,第一个“4”是基础,第二个“4”是途径,两者相辅相成。在第一个“4”的基础上,通过第二个“4”的全方位、多层次、相互联动地对指导员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了“乡为基础、区为重点、区市统筹、部门协助”的管理模式,大大调动了指导员积极性,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去年,该区324名指导员共深入村屯开展工作1.25万多人次,组织开展各种新技术培训班230多期,培训农村群众1.55万多人次,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4300多条;开展科技、法律、卫生宣传活动12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5万多份;协助修建沼气池120多个、修建村级道路80多公里;协调村级组织和群众排除矛盾纠纷1200多件;协调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920多万元;为四川等地震灾区捐款4.6万多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100多件。
——创新“三种典型模式”, 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根基。该区通过实践,摸索出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即“党支部+理事会”、“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理事会+合作社”模式,达到了强基固本的目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如采取“党支部+理事会”模式示范村的桥圩镇何平村,利用交通条件好,乡镇企业多等优势,在行政村和自然屯,均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共组织村中富余劳动力1000多人就近务工,月收入超900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示范村的八塘镇木龙村,组织农民发展桑蚕业,建立桑蚕种养培训基地1个,桑田面积达1100亩。去年,全村蚕农人均养蚕纯收入达3500元;采取“党支部+理事会+合作社”模式示范村的瓦塘乡香江村满村屯,选举产生了满村屯理事会,成立了“满村屯水果专业合作社”,力推水果发展。满村屯荔枝种植面积累计达1350亩,去年产销荔枝60多万公斤,收入13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4400元。
——创新挖掘劳动力资源模式,努力打造劳动力资源新优势。该区紧紧围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破年”这项中心,开展“挖掘劳力资源,服务产业转移”主题实践活动和“一十百千万”工程活动。“一”即在港南城区举办一次全区性企业用工大型招聘会。“十”即春节前后,在辖区各乡镇举办10场以上的用工招聘会。“百”即在2008年内建立100个以上劳动力推介招聘服务站(点)。“千”即在2008年内培养1000名以上招商引资工作和劳动力招聘工作的业务骨干。“万”即在2008年内实现培训和转移10000名以上劳动力。今年春节前后,该区区委书记冯国忠、区长韦庆强亲自组织策划企业用工招聘会,引导广大指导员利用这个平台为企业广招人才。此外,该区正式开通了人力资源网站。据了解,去年,该区指导员在活动中共组织举办各种培训班12期,培训党员干部群众1万多人次,开展各种职业推介会22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多人。在网上累计发布企业就业信息175条,推介企业25个,推介劳动力1.2万人。
——创新推进项目建设模式,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上新台阶。该区对各乡镇和各部门单位所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汇总,全区共列出255个项目。同时,把这些需要实施的项目印发到各指导员手中,依靠指导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去年,该区所列出255个需要实施项目,通过指导员努力共完成82项,协调投入资金3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