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民情民生民心

  援助上门 成功破解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问题

  2008年12月,武鸣县城厢镇大皇后村村民70多岁的覃老太流下了高兴的眼泪,她的一个聋哑儿子依靠该村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当地的一家汽车配件厂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覃老太是该村的低保户,家有五口人,两个儿子均是聋哑人,一个儿媳身高只有一米出头,还抱养了一个孙女,靠几亩农田和低保生活费维持生活;孙女读初中后,家里的生活一下变得捉襟见肘了。2008年10月,覃老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该村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希望能给两个儿子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同志了解到覃老太家的困境后,非常重视此事,可覃老太的两个儿子都无一技之长,又是聋哑人,找工作陷于僵局。但工作人员没有丧失信心,经过两个月的多方打听和连续奔波,终于在12月,在当地一家汽车配件厂为覃老太的一个儿子找到了一份工作。儿子去上班的那天,母亲和儿子都热泪盈眶。目前,该村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正着手为覃老太的另一个儿子找工作。

  据悉,为更好地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南宁市2007年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着手在行政村搭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但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

  为把这项工作不负众望地完成好,该市通过到各县(区)开展调研和召开乡镇领导、村委会书记(主任)座谈会的方式,摸清各县(区)的经济来源、农村劳动力组成、各村委会的工作职责范围。同时,对于工作人员的来源、办公经费、工作人员的补贴办法等,广泛听取了乡镇、村委领导的意见,开始了搭建工作。

  为使搭建工作尽快取得突破,南宁市突出抓好试点工作。2007年7月,该市在上林县启动了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试点工作;8月,在上林县召开了“构建农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现场会,及时组织参观学习和交流,推广经验做法,迅速推进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点面结合”的步子。通过典型推动、引导,2007年,全市139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并通过村委会领导兼任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信息员、工作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解决了经费来源问题,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武鸣县给予209个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每人每月50元的人头经费补贴;青秀区给予每个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80元的办公经费补贴,每人每月100元的人头经费补贴。

  2008年12月17日,为总结南宁市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的特色做法,进一步开拓视野,引发思考,激发新潜能,推动南宁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南宁市在武鸣县隆重举行南宁市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现场会,并现场参观了武鸣县两个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双桥镇下禄村、城厢镇大皇后村的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据了解,村级劳动保障平台的成功搭建,已成为南宁市就业服务工作向村屯延伸的有效载体,成为了解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主要手段,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重要平台。2007年初至2008年12月,南宁市依托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大量采集用工信息,通过“服务进村、援助上门”的方式,把180场专场招聘会开进了农村,组织近35万个岗位上门招聘,进场参加咨询和应聘者28万余人,成功录用“留守农民”10万余人;解决农村1700多户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成功破解了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转移就业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服务进村 为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条件

  在武鸣县双桥镇下禄村见到40多岁的覃翰科时,他正在培训基地的教室里和20多个年龄不一的学员在听老师上计算机课,他不时抬头看黑板,不时记笔记,非常认真。

  这次培训是下禄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组织的。笔者问覃翰科为什么学计算机,他用蹩脚的普通话,不时还加上几句当地土语说他家里的儿子会计算机操作,每天儿子帮他打开计算机,他从计算机上可以看到大量的种植信息,很开阔眼界。笔者问他,村民们都来吗。他因兴奋而话语结巴:“都——都来,只要村里有学习,家里——家里就是再忙,我们也会来。”覃翰科是一名普通的下禄村村民,像所有的下禄村村民一样依靠种植盖起了小楼,买了摩托车,接了光纤闭路电视。

  “你觉得现在学习方便吗?”覃翰科很自然地说:“当然。以前工作站没建起来的时候,我们要接受培训,需要到县城去,要自己掏钱买车票,有的村民住得远,还得在县城住一夜。现在可好了,培训班办到村里来,我们骑上摩托车就来了。”

  一直陪着我们采访的该镇副镇长说,目前,全村约95%的农户都拥有了摩托车,78%的农户接通了光纤闭路电视,有70多户农户还在家里接通了宽带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2007年,为更好地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减少农民的出行成本,南宁市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新特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农村建立培训网点,把企业的一些生产设备引入农村劳动力集中的村屯,开展驻村培训,为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条件。

  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各村级劳动保障平台,率先开拓了这种培训模式。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到了全市12个县区,通过该项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 3000多人。如武鸣县大皇后村通过开设“党校课堂”、“农家课堂”、“项目课堂”,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同时,各县区还依托村级劳动保障平台,为手中积累了一定创业资本、但创业迷茫观望的农村劳动者,积极举办创业培训班。目前,全市引回返乡创业能人近千人,兴办较有规模的经济实体360多家,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20多万人,直接带来经济收益1亿多元。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在其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注民生 继续延伸平台服务农村劳动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一步,南宁市将按照“六统一”,即名称统一、制度统一、职责统一、报表统一、台账统一、人员定额统一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规范和完善,逐步完善各项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同时进一步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网点的作用,通过构建市、县区、乡镇、行政村四级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人民大众。

  随着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农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解决就业和组织人力资源方面将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今后,南宁市将全面贯彻《就业促进法》,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切实加大对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投入力度,努力确保解决农村劳动保障平台办公经费、人头经费、基础设施等问题,推动这项工作的有序运转。同时,进一步突出服务,不管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是职业技能培训,都要突出服务两个字,服务到位,用心服务;充分利用村级劳动保障平台,从劳动用工登记、政策咨询、项目指导、创业服务、培训就业等方面,主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优质服务。

  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一些社会群众来说还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切都是新奇的,需要宣传普及。南宁市将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为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平台的培训就业工作呐喊助威,营造积极有利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