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云贵高原南沿的都安瑶族自治县,是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区县。昔日民谣唱道:
千山万■行路难,背驼肩挑爬高山;
这山望见对山屋,爬到屋前累断肠。
2007年,随着大石山区五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拉开,饱受交通闭塞之苦的大石山区人民终于基本告别“行路难”。
大石山区包括都安、大化、隆安、马山、天等5县(自治县),石山面积占近80%,在我区有“四最”之称:自然条件最恶劣、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
这里的交通很落后。大会战前,5县69个乡镇中有23个乡镇未通沥青路,占乡镇总数的33%;806个建制村有429个建制村未通等级公路,占5县建制村总数的53%。路不通,群众穷。2005年,五县人均GDP为3657元,仅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41.3%;人均财政收入330元,相当于32%;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相当于78%。
要脱贫,先修路。为了较彻底改变大石山区这一现状,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五县突击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广西交通部门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投资3.97亿元,在上述5个县新建、改建通乡油路项目23个621公里、通非贫困村公路项目83个664公里。
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广西大石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8年7月,已完成投资近3.6亿元,完成通乡油路项目17个,共368.5公里;83个通村公路项目已全部完成,新增通村公路664公里。按照目前的进度,所有交通建设项目将于今年10月前后完工,比原计划时间提前半年,广西大石山区都安、大化等5个少数民族贫困县235万群众基本告别“行路难”。
都安都结乡普权村的通屯公路因为地势特别高、特别险峻,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路叫做“天路”。行走在狭窄陡峭“天路”上,看着路右边几百米深的山谷,还真有点叫人胆战心惊。不过,尽管往来于“天路”之上,村民的幸福还是溢于言表,因为在这条通往山外的“天路”修成之前,卜郁屯人的日子很苦——到8公里外的乡里赶一趟集市,要翻山越岭走5个小时,一个来回,要耗掉一整天。由于穷得叮当响,这里光嫁姑娘不娶媳妇,放眼看去都是光棍汉,许多小伙子年过30,但连姑娘的手都没有碰过。
如今,“天路”建成,逐渐改变了卜郁屯多年落后面貌,让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当地瑶民又把过去的歌谣改了过来:
昔日瑶山行路难,背驼肩挑爬高山;
如今公路环山过,汽车穿梭运输忙。
目前,桂西五县(乐业县、凌云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田林县、西林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也拉开了序幕,共安排建设通乡油路约218公里,总投资11864万元,计划在2008年底实现五县所有乡镇通油路,2009年底实现所有建制村通公路。
大石山区交通的巨变,是我区农村公路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所有的少数民族兄弟都能有路行,行好路,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目标。
我区共有壮、瑶、苗、侗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隆林、都安、大化等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61个少数民族乡。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处于大石山区,交通非常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困难问题,90年代以来,自治区组织交通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东巴凤三县(自治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百色革命老区农村公路建设、大石山区各县基础设施建设等大规模农村交通建设,新建改建通乡沥青路5538公里、贯通村级公路31276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389个、便民码头408个。截至目前,广西所有61个少数民族乡全部实现贯通沥青路,全区91%的乡镇已贯通沥青路,82%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
“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农村公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全区农村公路里程只有18157.5公里,改革开放后,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1988年达到25726公里,2007年则达到了82078公里,30年里全区农村公路增长了4倍。”自治区交通厅的领导介绍。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公路发展纳入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农村公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目前,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连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胜利完成,试点范围内全部实现村村通水泥路,50户以上自然屯通四级水泥(油)路;50户以上的屯屯内道路硬化,直接受益人口达101.6万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今年,我区再投资55.2亿元用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年内沥青路基本覆盖广西全部乡镇。此次大手笔将描绘出农村公路的美好景象,届时,广西除隆林县、西林县以外,所有其他县城将贯通二级以上公路,95%的建制村也将贯通公路。不久,所有的少数民族兄弟都将走上沥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