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谢寿泳的科技特派员可当上“瘾”了。谢寿泳系贵港市覃塘区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今年他主动申请要求继续担任科技特派员。5月13日,记者在贵港市科技局了解到,在今年该市53位科技特派员中,有将近半数是要求留任的。
  为何干部们从“怕”下乡到“争”下乡?贵港市科技局局长李畅崇道出了变化的缘由:“近年来,贵港市突破体制性障碍,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投入资金或技术的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关系,建立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变干部被动锻炼为主动创业,在驻村建立起自己的示范点,科技项目在农村开花结果。”

  覃塘区黄练镇科技特派员谢寿泳,一个人把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小蚕供应……全部“包揽”下来,还开通了“桑蚕服务”热线,一年到头地开着手扶拖拉机奔忙于各个村屯,为蚕农们解困释疑,热情周到从不推托。5月13日上午,谢寿泳开办的科宝小蚕共育基地门前就排起了长队。这天是卖小蚕的日子,蚕农们一早就挑着箩筐、拿着簸箕前来排队,300张小蚕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老谢告诉记者,6天一批小蚕,去年他卖了30批。今年蚕茧价格不错,估计还要多些。

  黄练镇平寨村平阳屯蚕农覃恒元满载而归,他告诉记者:“养蚕有钱赚,可养蚕是个技术活。过去村里养的蚕大多活不过四龄,就被一筐筐地倒掉。是谢寿泳给我们带来了小蚕共育技术,跳过难度大、风险高的小蚕繁育环节,直接从中蚕、大蚕养起,成活率大幅度提高,每张蚕茧产量从35公斤增加到了40公斤。以往一年顶多养10批蚕,现在都养20批以上了。”说着,覃恒元兴奋地比画起来:“过去小蚕死了桑叶都老在地里,你看看,现在哪个桑园不被蚕农们摘得光溜溜的。”

  在几公里之外,覃塘区五里镇科技特派员黄伟庭的名气也不小。过去五里镇的农民仅靠种几亩水稻过日子,增收不容易。黄伟庭曾经发动群众利用冬闲田种蘑菇,可没想到费尽口舌,也只有寥寥数人相信。于是,黄伟庭引入先进的“二次发酵技术”,自己动手种,不到两个月就取得可观的效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村民们主动向黄伟庭学习种蘑菇。去年,黄伟庭又出资与28户蘑菇大户合办了荣昌蘑菇农民合作社。黄伟庭总结说:“说给农民听,不如做给农民看;做给农民看,不如绑在一起干!”

  探索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实现了农民和科技特派员“双赢”。两年来,贵港市科技特派员所驻点的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559-3735元,高出该市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收入增幅达4.52%-9.69%。

  记者点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科技服务,就必须打破旧观念、旧习惯和旧体制的束缚,建立科技人员从事服务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贵港市积极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共享机制,把短期的科技咨询服务变为长期的、全程式的技术示范服务;把间接的指导、管理变为直接生产、经营、实践;科技人员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获得合法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