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岔山村。 右图:游客在岔山村游玩。
贺州十大金牌小吃—岔山梭子粑粑。
编者按
位于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一隅的岔山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6年以来,该村发挥潇贺古道和古村落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美食+古村+互联网”发展模式,打响“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品牌,荣获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2018年,该村成功脱贫摘帽。
名不见经传的岔山村,何以异军突起成为广西旅游扶贫的“耀眼新星”?归根到底,这是因为富川确立了党政一把手抓旅游扶贫的机制,构建了“县级主导、乡镇主抓、村级落实”的工作格局,从而形成“三级书记一台戏”的喜人局面。
1 寻找出路
地处湘桂交界的岔山村,历史上乃潇贺古道入桂必经之地。随着岁月变迁,曾经的交通要冲,一度蜕变为广西的“省尾”。偏远闭塞、农业不兴,使得岔山村深陷贫困之中。
“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022元,仅为贺州市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全村154户人家,贫困户占了70户。”岔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魁说,为了谋生,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岔山成了“空心村”。
岔山村的出路何在?2016年,富川把该村列为脱贫攻坚的重点,组织专家进行“会诊”。
岔山村虽然贫瘠,却拥有兴隆风雨桥、潇贺古道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古街、古民居、古戏台等10多处古迹,这些资源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
“经过调研,我们形成共识:潇贺古道和古建筑是岔山村的优势资源,开发旅游是该村的重要方向。”朝东镇党委书记汪溪泉说。
然而,岔山村要开发旅游的消息传播开来,并未引起村民的共鸣。
“当时岔山的村容村貌很难看,环境脏乱差,破旧的古民居被村民用作牛棚,古街上到处是牛粪。”杨志魁说,老百姓不相信“牛粪街”“空心村”能搞出旅游产业来。
“古迹保护和环境整治也是生产力!”富川县委书记陈华的表态,点燃了岔山村脱贫攻坚第一把火。
保护先行。县政府请来规划专家,科学划定岔山的生态保护区、古村保护区、村民新建房规划区和环境整治区;请来文保专家,对兴隆风雨桥、岔山古戏台等“国保”文物进行抢救性修缮。
整治跟上。村委响应号召,打响环境整治战。党员干部齐上阵,凿掉古街上铺设的水泥路面,让青石板重见天日;村委领导还逐户做思想工作,采取补偿等方式,动员村民清除牛棚,让古民居重放光彩。
2 带头实干
旅游开发的路子如何选择?当地政府部门广撒“英雄贴”,引来不少企业到岔山村考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质性的合作迟迟没有启动。
“脱贫攻坚不能等,旅游开发路径多,我们自己可以先干起来!”富川领导班子的关键决策,给岔山村发展按下“快进键”。
朝东镇以有限财力,开启岔山村景观“微建设”。通过“修旧如旧”,修整了部分古民居,恢复一批酒坊、磨坊、杂货铺等传统生产、经营场所;引入文创理念,打造岔山村博物馆、知青馆、廉政文化主题馆——“打铁铺”等人文景观。
“我们累计只投入10多万元,形成了‘小投入、微建设、大提升’的景观开发模式。”汪溪泉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广西税务部门派来对口帮扶的第一书记,也全力配合当地多方争取资金,修通连接岔山村的水泥马路,打通了古村旅游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经过半年奋斗,一个洗净尘埃、古韵悠然、进出方便的新岔山呈现在世人面前。
景区建好,接下来就是营业了。村委积极发动村民兴办餐饮店和农家乐,然而响应者寥寥。
“老百姓没有接触过旅游业,对吃‘旅游饭’心里没底,不敢干。”杨志魁说。
做给群众看。在镇里支持下,有经商经验的杨志魁带领村里6名贫困户,成立油茶互助社。2016年6月,由互助社创立的岔山村第一家油茶店开张营业,主打美食油茶和梭子粑粑。
然而,好事多磨。“店子开张后,几乎没有顾客上门,做好的粑粑卖不出去,有时一天要亏四五百元。”杨志魁回忆起开业情景,仍感慨不已。
“压力山大”的不只杨志魁。“群众都在看着我们,如果第一家油茶店倒下了,岔山村的旅游开发就更难推进了。”汪溪泉说。
3 打响品牌
如何引客入村?汪溪泉在其它古村古镇考察发现,一流的景区都有一流的公共服务设施。他同时捕捉到一个细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否即时即地上网是景区游览体验的一个重点。
2016年的富川,互联网普及率还不高,免费WIFI更是稀缺资源。经过论证,汪溪泉决定为岔山村打造一张“网”——互联网。在朝东镇与通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岔山村很快成为全县第一个商业级免费WIFI覆盖的古村落,该村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
“到岔山村旅游,可以赏美景品美食,还可以免费上网。”经过广泛传播,岔山村迅速火了起来。1个月的时间,古村的游客就突破1万人次。
游客纷至沓来,更加坚定了当地领导发展旅游的信心。根据岔山村游客主要来自广西、湖南、广东等地的情况,当地认识到古村发展周边游具有很大潜力,明确提出打造“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定位。
为了打响古村的旅游品牌,岔山村以美食为突破口,加快打造特色美食一条街。在旅游部门指导下,当地对特色小吃梭子粑粑进行深入挖掘和包装,推荐参加美食评比,荣获“贺州市十大金牌小吃”。2017年元旦,梭子粑粑还在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亮相,声名远扬。
从此,岔山村的梭子粑粑火起来了,每到节假日都需要提前预订。“梭子粑粑已成为岔山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富川县委宣传部长孔令芬说。
村民们终于相信,发展旅游能脱贫致富。杨志魁因势利导,动员村民改造民居,开办油茶馆、米豆腐店、腐竹坊等特色小店。经过发展,特色美食一条街的店铺已达30家,一年纯利润最少的也有2万元,最多的达30万元。
贫困户何桂金也开起了油茶馆,一年能挣10多万元。她家在2017年实现脱贫,还建了新房、买了车。“感谢党委政府,让我们吃上旅游饭。”何桂金说。
2018年,在旅游业带动下,这个深度贫困村一举脱贫摘帽。
4 升级发展
苦尽甘来的岔山村,未来的路如何走?“为了巩固脱贫成效,加快乡村振兴,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形势,富川领导班子再次作出重要决策。
推进农旅融合。岔山村组建果蔬种植合作社,带动20多户农户一起种植草莓、青瓜等绿色果蔬,供游客采摘;在村口种植20亩荷花,混养禾花鱼、泥鳅,吸引游客前来赏花、采莲和品尝河鲜。“旅游+农业,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也促进了集体经济增长。”汪溪泉说。
提升乡村风貌。岔山村结合自治区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率先启动“三清三拆”专项行动,拆除杂房100多间,腾出空地25亩。同时,古村还修复了隘口城墙,兴建后山休闲石板步道,增加观赏性景观。村庄的精品化打磨,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发展精品民宿。随着“古村+美食”品牌不断打响,“到岔山住一晚”成为不少游客向往的生活。当地紧紧把握这一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了一批“老屋”型和“鸟窝”型精品民宿。如今,在这批“样板房”带动下,不少社会资金涌向古村民宿开发,一个具有岔山特色的精品民宿群正在形成。
加强景区管理。今年以来,当地响应自治区文旅厅的号召,利用疫情期间停业的机会,加强学习实践,不断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3月20日,岔山村成立了餐饮住宿行业管理协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序做好复工复产准备工作。
这一系列举措,为岔山村旅游复苏注入了强大动力。自4月复业以来,该村旅游发展持续领跑全区乡村旅游景区。
“岔山村4月初重新开放,到6月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自复业到现在,全村共接待游客8.2万人次,旅游收入420多万元。”杨志魁说。
“复业后,我的油茶店生意挺不错。周六生意很忙,光炒螺一项就能赚1000多元。”油茶店老板杨如云说:“旅游这碗饭,越吃越香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