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县:一个三百多年古老瑶族村庄的生态保护之路

  300多年的有着传奇色彩的瑶族古老村庄——上宅村,依山傍水,村民们称之为“宋河”的河流至今四季不断流。沿河有一条鹅卵石路直通东北方10公里外的观音乡,村民说,它是从前观音百姓来栗木赶圩的古道。过去小河两边是一条一里多长的街道,满街的商铺门面,人来人往的好热闹,后来很多周家人搬走了,街市也渐渐冷落了。上宅村现在还有很多当年“寨”遗址,可想当年这个村是多么的繁荣,也难怪这个村曾是县城所在地。

  恭城栗木镇上宅村距县城42公里,这里环境优美,村前和村后两条河流环绕,村前有个庞大的荷花塘,虽一年四季大量的水流入,但始终“装”不满这池塘,至于是什么原因,一直是个迷,当地人将此塘习惯叫“金盆”。村中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寓意细水长流,最后流入一个像似 “壶”的塘,也就是现在一直习惯叫的玉壶塘。该村后山到处是古木参天,这里的人几千年素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以保护环境为荣而代代相传至今。传说,古时有一族长规定,谁砍树一棵,罚酒十桌。一天族长故意叫家人砍树,第二天,族长按章办事自罚十桌酒。就是这样严厉的族规,才让该村山清水秀。即使在1957年大办钢铁的年代,父辈们都顶着压力,把这片“原始森林”保护下来,解放后,该村对生态保护写进村规民约,这里不但不乱砍乱伐,保护水之源十分注重,他们知道,地处上游的上宅对下游的利弊关系,这里环境优美,不但山清水秀,没有一家乱倒垃圾,特别是倒入河里。上百年来,保护环境已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这里历来不让电鱼、毒鱼,老百姓使用的农药瓶从不乱丢。大概就是有祖辈的好规矩,有乡村们的共同遵守,才有上宅如此的好环境。值得一提的是,保护生态的族长负责制,从解放后一直延伸到现在,族长有权监督大家,并按照“族规”处理。

  眺望该村数公里的后山,像一个正在梳妆的美女。一对长在田里的“巨乳”,其高度、宽度都一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至今无法让人破解。美女山上面是一个狮子抢球的大山,而山下面则是一个牛角样的小山。传说,美女一吹牛角,狮子就会玩起抢球,供美女开心。神奇的上宅,也就有了“上有狮子抢球,下有牛角之寨,前有金盆盛水、后有美女梳妆、中有玉壶之塘”的传说。在上宅还有八景之传说;弘利公立宅阅金华山之明秀,山下悦以金盆映月--御福塘:五山密镇--笔架南横--金龟浮水--岭象舌鼻--百亩罗园--天马相朝--玉福莲塘--狮子抛球。历代仙踪,马蹄厄有仙人马蹄脚三步世代昭然,青州社一紫红土石人身样,如遇旱童子赤身以牛粪涂之即大雨洗净亦止救大旱。仙姑山有人常见美女行于山上今立庙祀之祈求雨多有感应。犀牛岩人行水动即堰满水平岩人不能出待一二时方消人得出岩。

  走到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女山下,各种奇特岩洞数不胜数,这些岩洞还曾是抗击日军的重要地方,当年日军追赶百姓到“油炸岩”洞,想把老百姓置于死地,不料却遭到村里群众土枪顽强抵抗,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的日本法西斯,被击退后在岩洞前面画上一个圆圈,示意后面人“此处危险。”

  上宅村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年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岩洞,独特的生态环境,浓厚的瑶族风土人情等等,每天吸引不少游客前去游览这“宝地”。

  据说该村的周氏家族,是恭城周氏人家的根和“源头”。恭城、莲花、嘉会、西岭四镇,平安、观音等各乡的周姓人家,均从上宅村迁来。而该村的祖先,又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莲家祠所在地灵川九屋江头村同出一脉,所祭祀祖宗的祠堂,也均称为“爱莲堂”。 上宅村周氏有“新、老、下”三座祠堂,清代的古民居保存较完整的有二三十座,均为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村中原有个古楼,已崩塌,从残垣中的碑刻看,古楼在光绪三十一年重修过。楼上原有个神亭,楼前面对一个弯弯的“玉壶塘”,塘上原搭有戏台,过年时唱“西游”、“水浒”和“封神榜”等传统戏。“玉壶塘”的旁边竖立着几块封建时代皇帝御赐给科举及第的举人、进士的系马桩石。村里老四合院多坐西朝东,周围是五六米高的青砖风火墙。从大门进去有二门,中间是长方形的天井,两边为上下两个堂屋,下堂屋又称“倒堂”,老百姓简称它们叫“上下座”。大门侧面有厨房,“倒堂”两边有厢房,主人住在二层的木楼上。上宅村均为瑶族,说瑶语。吃早饭叫“一奏拜”,吃晚饭叫“一约”,吃饭叫“一掰”。各家堂屋中央的香火台前有一长方形的雕花樟木桌,桌上摆供品,香火台上方贴着大红纸,中间是墨写的大字“天地国亲师”,两边分别写的是:“细柳营中延俎豆,爱莲堂上荐声香。” 宋代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恭城县治迁至北乡龙渚市,即如今的栗木镇上宅村大源头。宋代景定五年(公元l264年),县治由北乡龙渚市回迁凤凰山。

  上宅村委,有34个村民小组近900户3600余人,为栗木镇最大的村。其中周氏人家有287户,137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据村里保存的周氏家谱记载,该村古称“粤西昭州恭城龙渚市御史塘”(恭城古属昭州今平乐管辖)。

  周家人是唐朝年间从湖南来到上宅村的。这与1992年版的《恭城县志》的记载“(恭城)周姓始祖于唐代由湖南舂陵(今宁远)迁入上宅、西岭及南坪等地”相吻合。

  79岁的周品全老人说,周家人是唐朝年间从湖南来到上宅村的。这与1992年版的《恭城县志》的记载“(恭城)周姓始祖于唐代由湖南舂陵(今宁远)迁入上宅、西岭及南坪等地”相吻合。

  而牛角山边旁边有个金华寺,是纪念周武王而建,每年旧历六月十五,周氏家族都会相聚在一起,纪念周武王。全县的很多周家兄弟他们相聚在一起,共商发展大计,以节会友,互通有无。过去在“玉壶塘”塘上原搭有戏台,过年时唱“西游”、“水浒”和“封神榜”等传统戏。“玉壶塘”的旁边竖立着几块封建时代皇帝御赐给科举及第的举人、进士的系马桩石,可见古代该村入仕为官者有不少。

  周品全老人家中收藏着一块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横匾,上面刻有“护庭绚彩”4个镏金的楷书大字,为当时的恭城县知事赠送给太公周通歧庆贺其母亲寿辰的。周品全说太公考上进士后没出仕,这四合院和香火台都是在他手上做的,算来有近两百年历史了。村里像他家这样的老匾有十几块,周家人祖上出了很多官,比如老祖太公周仁左,永乐庚子科考举人得了头名解元,出任广东潮州知府,儿子3个:义向、义方、义从都点了进士,也都当了官,村外的祖坟上有碑刻记录的。明末时,上宅村还叫“黄土田”,清乾隆以后改称为“上宅”。查阅资料后分析,汉景帝和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周亚夫,他驻扎军队的地方叫“细柳营”;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因喜爱莲花写有《爱莲说》,周家后人为纪念他,将周家的祠堂命名为“爱莲堂”。

  这个村的人交流大都使用土话交流,该村民风淳朴,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团结有爱,待人接客厚道,即使不认识的客人,主人不在家,邻居都会招呼客人,招呼他们进屋打油茶喝酒,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民风。

  村民说,上次的全国文物普查,县文管所的专家们已来考察过几次,村民希望将上宅列为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希望将上宅的土话给予传承加以保护。(周品秋 周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