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阳朔: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生态家园
“在漓江做筏工一年可以赚两万多元,比到外地打工轻松,还能照顾家庭。”6月8日,阳朔县杨堤乡桃源村贫困户卢小发告诉记者,通过做筏工、种沃柑,今年他家新建起三层楼房,年底就可以脱贫。
卢小发的幸福生活只是该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阳朔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美丽城乡呈现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
A 发展绿色产业“从绿掘金”
从2015年开始,包括阳朔县在内,桂林沿漓江东岸3个县区53公里一线,开始打造集生态建设、漓江保护、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目前,生态示范带已基本建成。阳朔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动力,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杨堤乡是阳朔境内漓江段的起点,漓江流经河段长14公里。漫步在该乡桃源村新建成的漓江步道上,处处是景、点点成画,桃源村俨然已成为游客的世外桃源。累了饿了,还可以到村民家开设的农家乐歇歇脚,吃顿农家土菜。
每天,在杨堤码头乘坐竹筏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筏工大都是本乡村民。杨堤乡党委挂职副书记、“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工作分队队长容作帆介绍,漓江景区公司优先聘用贫困户做筏工,每人月工资超过2000元。同时,漓江生态补偿金额逐年递增。2016年,杨堤乡人均分红500元,兴坪镇则达到750元。
杨堤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基本都是石山。“山葡萄原来是山上的野果。”乡干部告诉记者,后来大家发现山葡萄酿酒口感好、市场需求大,就决定因地制宜发展山葡萄产业。现在,该乡已形成千亩山葡萄种植示范基地,每公斤可卖到16元。
兴坪镇水洛村也尝到了绿色经济的甜头。水洛村是漓江东岸一个贫困村,村民长期靠种植玉米谋生。这几年,村里大力发展金桔等特色水果种植,去年年底成功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B 建设生态乡村留住乡愁
青瓦、白墙、坡屋顶、马头墙……普益乡留公村位于阳朔境内漓江段下游,该村建于清朝年间,现存古民居12处,2012年被列为“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为了保护好这批古建筑,从2016年以来,普益乡先后对重要古建筑保护性修缮11处,对约2300平方米的古民居进行墙体补修,残破瓦更换,毁坏柱梁更换刷漆等,让老宅重焕新生。
当地百姓也从人居环境的改善中获益。6月8日下午,几名外国游客在留公村一家农家乐里,悠然自得地喝啤酒、赏江景。农家乐经营人说,古建筑修复改善后,世界各地的“骑行族”“背包客”纷至沓来,他家的生意好了很多。
杨堤乡浪石村山多地少,出入要靠竹筏,交通不便,曾经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近年来,村子依托生态乡村建设契机,保护留存的清代古建筑,进行道路绿化、硬化等工程,优良的环境吸引了荷兰老板前来开起了客栈——浪石老家。如今,这栋由清代老建筑改造而成的“老家”,已接待过几十个国家的访客,这也让浪石村民格外自豪,重新认知了自己的故乡。
在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中,阳朔结合自身特色,秉承“土而不俗气,新而不刻意,美而不夸张”的理念,大力推进“美丽阳朔”乡村建设。目前,该县已建设生态示范村102个。良好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环境,让阳朔收获更多美誉和实惠。2014年至2016年,阳朔连续三年荣登最美小城榜首。
C 开展环境治理守护绿色
仲夏时分,阳朔县葡萄镇的诸葛长芝采石场,已被桂花树苗、黑麦草完全覆盖,处处生机盎然。去年此时,这里还是一派岩石裸露的景象。
漓江流域山体土层稀薄、植被生长难,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破坏生态就是砸自己的饭碗。阳朔县位于漓江风景名胜区的采石场有16家,从去年5月以来,阳朔将这16家采石场全部关闭,并投入4500多万元,选择适应性强、易于存活、生长快、收效快的植物品种进行生态修复,至今已复绿逾41万平方米。
为切实保护漓江生态环境,阳朔县还依法规定漓江风景区范围内禁止毁林、放牧、炸鱼、种果、挖沙等。今年以来,阳朔多次组成整治队伍,对兴坪镇画山村委、西塘村委、古皮寨村委、书家堡村委等非法开荒点开展整治行动,共整治开荒地块6000余亩,全部进行生态复绿,播撒黑麦草和狗牙根草籽共3000多公斤。
阳朔县主要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是阳朔发展的最大优势、最靓品牌和最殷实家底,该县将矢志不渝地保护漓江,让漓江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记者:王春楠 通讯员:李 慧 贺振敏 原文编辑:覃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