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乡村美景入画来

  天蓝地净、花红叶绿、特色街巷、精美民居、幸福笑脸……当你行走在百色的村村寨寨,乡村风景美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自2013年开展“美丽百色·清洁乡村”活动以来,尤其是2014年底升级为“美丽百色·生态乡村”后,我市精心组织,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成为吸引城里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多彩“后花园”,也成为当地群众幸福宜居、待人纳客的漂亮“会客厅”。

  科学规划特色美

  市委、市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始终把规划引领放在首位。我市编制完成了以右江河谷为核心,以南北两翼山区的国省道、铁路沿线和驮娘江流域为3条主线和特色名村名镇为示范的“一区、三线、多片”全市生态乡村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了11个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一批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4549个中心村屯规划;编制完成了11个传统村落街区保护规划。各种规划统筹考虑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要素配置,结合各村自然风貌、资源优势、文化底蕴、产业特色等因素,明确村庄整治和建设的重点,形成了产村融合、相互衔接的农村镇村布局。

  科学规划绘制美丽蓝图,因地制宜更显特色之美。右江区在华润希望小镇实施现代特色农业(芒果)核心示范区,全力打造集“芒果生产、农业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四位一体的芒果风情园,带动了一大批“美丽乡村”升级改造;那坡县结合本地特色精心打造具有边关风情、少数民族特色、绿色原生态为基本元素的生态村长廊,打造了百南乡规良村百劳休闲生态旅游乡村样板点,助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乐业县依托“世界地质公园”金字招牌,在青山绿水中建设了一批“美丽乡村”,每到周末,去农村“吃野菜、听鸟语、闻花香”、进深山“或爬爬山,或发发呆”成为该县的一种生活新时尚。

  村容整洁环境美

  目前,全市一大批便民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一是道路硬化全面推进。通村道路硬化任务为1736公里,年底前可全部完工;通屯道路硬化已完成1226公里;屯内道路硬化已完成1543.7公里,受益1797个自然屯。二是村屯绿化全面完成。全市绿化村屯数15020个,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三是饮水净化有力推进。全市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55处,解决了2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饮水净化”示范项目40个,目前全部竣工。实施12个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完成了83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

  清洁环境靠整治。各级干部职工带头,组织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把“要我清洁”变成“我要清洁”,“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正在农村变成现实。一是“清洁乡村”成果丰硕。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清理垃圾117.15万吨,清理水源18432处,清洁田园面积236.4万亩,清理回收农业生产废弃物8379吨。全市新建垃圾处理设施11008处(套)、乡镇污水处理设施535处(套);年底前可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77个乡(镇)垃圾处理中心和130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终端建设任务。二是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所有村建立了清洁乡村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现有村屯保洁员20223人,实现每个村有1名以上的保洁员;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形成了“村收乡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村屯就近就地处理”3种有效的运行模式。今年,我市有60个村屯获得2015年度广西“绿色村屯”称号。

  产业带动生活美

  美好家园离不开产业支撑。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中,我市结合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两带两廊”特色经济,即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右江河谷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带、边境民俗风情特色生态旅游带、大石围天坑群生态旅游长廊、驮娘江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区长廊,促进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生态资源优势提升为“美丽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建设右江河谷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示范带,发展芒果、葡萄、香蕉、蔬菜等生态产业,引进经营主体17个、农业合作组织12个,计划总投资3.86亿元,已投入2.62元,覆盖河谷4个县区15个乡镇150个村,规划核心区面积2.27万亩,拓展区面积4.2万亩,辐射区面积10万亩。2016年,示范带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0000元以上,真可谓“活力四射”。那坡县百合乡那乐村那乐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产业回家,留住妈妈”工程,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种桑养蚕这一“短、平、快”项目,种桑养蚕户达100多户,养蚕户年均收入达10000元以上。

  努力拓展第二产业。在靖西市旧州老街,悠长的清石板路古朴典雅,五彩缤纷的绣球使街道成了“浪漫街”,当地壮族青年男女的定情物——绣球,现今已成为靖西的“浪漫产业”,目前旧州街从事绣球生产有1000多人,年产绣球约23万个,年产值约280万元。“生活在景区,增收不离村”,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全面激活第三产业。“靠山吃山,靠景赚钱”。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张家寨始建于明末清初,村寨座落于青山石壁之上,村民住房均系清一色的木瓦结构,错落有致,与独特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加以当地的民族刺绣、蜡染、芦笙舞等民族文化,经过打造,成为隆林的一张名片,游客络绎不绝,增加了群众收入。靖西市依托古龙山和通灵大峡谷、旧州鹅泉、渠洋湖等景区资源,打造秀美村屯,注意保留乡土味道,体现农家特点,处处美景成为边关上一颗颗璀璨明珠。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旅游消费超亿元。

  强化管理长久美

  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我市把“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市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完善宣传工作机制。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党政宣传工作的重点任务,做到党政综合会议有部署、党报天天有专栏、电视电台天天有报道,形成了全社会都重视、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浓厚氛围。

  强化保障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机制,在财政预算、项目资金申报、以奖代补、一事一议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予以保障,目前全市累计已投入13.78亿元。

  建立群众主体机制。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美丽乡村”的热情。

  加强督导考评机制。建立了“督查+整改+绩效考评”的工作模式,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各单位日常督查和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坚决对工作懈怠、落实不力的责任人进行问责。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先后组织开展督查、暗访共632次,先后对10名领导干部和相关责任人作出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处理。

  壮丽河山绘不尽,乡村美景入画来。在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冲刺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画卷中,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甚为精美的风景线,值得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