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重点项目建设综述

项目点缀乡村美 生态改善百姓乐

  通过“生态乡村”建设,青秀区南阳镇古岳坡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展现乡村新风貌。 (卢伊琳 摄)  

  西乡塘区农村垃圾处理中心新型高效的资源分离设备,有效解决附近村庄的垃圾处理难题。

  (王有凯 摄) 

  乡镇垃圾清运处理难如何解决?农村生活污水乱排导致水源污染怎么办?示范村建设如何体现可复制可推广?农村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生态保护和留住乡愁?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市用“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成效给予了最有力的回答——

  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惊艳亮相、12个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成、10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20个市级村史室和20个市级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彰显个性特色。

  随着2015年重点项目的陆续建成,不仅提升了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而且有效地推进乡村建设活动的开展,成为驱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我市勇当全区“两个建成”排头兵夯实根基,积蓄能量。

  科学谋划早启动

  规划先行精布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通过召开全市“美丽南宁”乡村建设工作例会,研究部署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并由市“美丽南宁”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与各县区(开发区)、市直牵头部门签订责任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及早启动,有序推进。

  我市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先后印发了《南宁市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南宁市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明确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各县区(开发区)、各项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加强沟通对接,做好指导服务,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化解资金和技术等难题,为项目建设及时调度提供坚强保障。

  项目未动,理念先行。市乡村办和各重点项目牵头单位组成专项工作组,对全市15个县区(开发区)推荐申报的重点项目建设点村屯人口和面积、民居建设状况、所需建设资金等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点选得准,规划设计科学可行。

  传统文化广发扬

  民俗传承筑乡愁

  良庆区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平天新坡在房前屋后、鸳鸯湖、山体景观周边,遍植扁桃、秋枫等树木,无不透露着浓郁的乡村风情。这是南宁乡村建设的一个剪影。

  乡村建设就是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我市在推进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项目建设中,从项目选址到开工建设,就秉承“发扬传统、留住乡愁、突显风情”理念,民居建设不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古宅建筑就地取材、修旧如旧,倡导用青砖、碎石、土瓦、鹅卵石等本地建材铺“乡土路”,选取本地果树等种植“乡土树”,让乡土韵味萦绕于村,让乡情乡愁植根于心,让乡村魅力大放异彩。

  各县区(开发区)尽量保持村庄原有脉络纹理,让村屯建设融入自然,保护修缮沉淀着乡愁的古树、古井、旧宅、祠堂、凉亭等景物,发掘、展示并开发了一批当地民俗历史文化。宾阳县的“古盐道遗风”,横县的“渔、窑”文化,上林县的“霞客文化”,隆安县的“解元”文化,青秀区的名人故居,西乡塘区的“龙舟文化”,还有武鸣县在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规划中注重体现大伍屯“寿”“孝”的文化内涵及古建筑风格,充分利用“七十二道门”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展示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武鸣壮族山歌、龙母文化等武鸣壮族文化,都让当地特色文化更加凸显。

  引导群众共参与

  百姓脱贫奔富裕

  横县在仁和村村史室建设中,100多个物件大部分由该村群众自愿捐赠或自愿参与修复建设;兴宁区那井坡充分发挥老族长、老教师、老军人、老干部、老医生等“五老”的影响力,解决了村史馆建设用地用房、老村改造规划和宅基地调处等难题,群众主体性、积极性和凝聚力得到提升……我市在乡村建设活动重点项目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把乡村建设的主动权完全交到农民手中,鼓励村集体和农民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

  各县区(开发区)在推进示范村建设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村庄规划设计、房屋征拆安置、施工改造、产业选址、土地流转等重要环节,切实做到“事前群众同意、事中群众参与、事后群众满意”。同时,我市把村庄改造、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优先考虑在政策、资金、项目建设和示范点打造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倾斜力度,以乡村建设活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助推了精准帮扶进程,激发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实现了“产村互动、农旅融合”。

  督查考评促推进

  树立典型强带动

  我市把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和质量安全保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建立“月检查、季通报、年验收”的工作推进和倒逼机制,定期在市属媒体通报项目进度,对进展缓慢、推进不力的进行内部约谈直至追责问责,确保重点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县区(开发区)加强指导,强化督查,如马山县专门成立由县委常委任组长的督查小组,对不按时完成项目推进和项目进度过慢的单位进行督办;江南区实行城区项目监督组、镇(街道)项目监督组、第三方监理单位和村坡理事会人员组成“四级监督”模式,对示范村项目进行全程监督。

  为推动项目建设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2015年9月20日,在第七期《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中,聚焦社会关切,将居民反映强烈的污水处理厂设施难产、县区垃圾转运问题多等问题,纳入电视问政主题,相关县区主要负责人现场接受市民代表的犀利质询,并由市“两重两问”办跟进整改的全过程,督促各县区重视项目推进和后续管理问题。同时,市乡村办及时总结推广重点项目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召开现场会、编发简报等形式,组织各县区相互交流学习,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建章立制重创新后续管理保长效

  市乡村办先后印发《切实做好南宁市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及后续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后运行维护资金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巡查、建立健全开发利用和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等,切实加强对项目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各县区(开发区)注重项目建成使用后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在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上,充分发挥市场运作机制作用,委托专业公司或通过招投标竞争方式产生责任主体进行专业处理。上林县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采用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与专业的污水运营公司合作,指导污水处理设施改造运行;邕宁区垃圾处理项目引进企业自行融资,开展环评、设计、施工等,实行“企业投资运营、政府购买服务、职能部门加强管理”的BOT运行模式。

  在民俗民居项目的建设上,深入挖掘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引导村民重点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果园乐”等观光式、体验式休闲旅游项目和“养生养老”产业,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并进。青秀区南阳镇古岳坡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注入“休闲旅游”和“文化艺术”两大元素,一期引进20位摄影、音乐、油画等方面的艺术家和巴弗罗公司等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开发“民宿度假”,农旅融合进一步升华。

  “数说”2015年乡村建设活动重点项目建设

  ●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

  成功打造了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共实施项目326个,完成农民住房新建改扩建452户,农村房屋外立面改造760户;新扩建通村(屯)路30.82千米,屯内道路硬化21.8千米;新改扩建村级公共服务综合楼13座、供水设施13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131座,惠及全市13个自然村1112农户4860人。借助示范村优美景色、民俗壮乡风情的资源优势,我市积极开展休闲旅游,让群众享受到实惠,农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农村”。

  ●12个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在全市统筹建设12个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厂、场),设计总规模达360吨/日。截至目前,有3个项目已竣工并试运行,7个项目总体工程基本完工,2个项目加紧土建工程。随着12个建设项目的陆续建成运行,将有效解决项目所在村及附近乡镇的垃圾处理难题,同时为我市乡村建设活动探索出一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新路子。

  ●10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

  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组织开展全市百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大会战,共建设10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目前,全市102个项目已全部竣工。项目运行后,我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逐步解决农村村屯生活污水处理难题,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和环境质量。

  ●20个民俗民居示范村屯

  率先在全区启动市级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共打造20个更有个性、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特色乡村。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个民俗民居示范村屯风貌、特色民居、古树名树得到合理保护,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民俗民居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旅游吸引力不断提高。

  ●20个村史室

  组织建设20个村史室。目前,全市20个村史室已经成为我市展示乡村建设活动成效的重要窗口、乡村山水园林和历史民俗等文化的陈列馆和标本库,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