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南区久隆镇王海村:“牛粪村”嬗变生态清洁村

  “牛粪村”嬗变生态清洁村

  ——久隆镇黎屋村委会王海村转型升级之路

  钦南区久隆镇黎屋村委会王海村,曾经因为牛粪遍地,臭气熏天,被人们戏称为“牛粪村”,曾被有关部门点名批评。而今,它却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建设典型村,受到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的肯定。

  猪牛圈养,“联排别墅”解难题

  王海村共75户,粮食生产以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种甘蔗为主。由于农作物桔梗资源丰富,水牛养殖业发展比较快,全村有水牛80多头、猪150多头。

  以前,王海村村民习惯把牛拴在家门前的大树下,猪也经常跳出猪圈,三五成群满村子乱跑。因为牛和猪多,牛粪、猪粪东一堆、西一坨,撒满了村道、巷道。树叶、秸秆、塑料袋等随意堆积在房前屋后,慢慢变成陈年垃圾堆。多年来,王海村被人笑称“牛粪村”。平日粪气难闻,下雨天粪水横流,村人颇受其扰,一天到晚连窗户都不敢开。

  如何处理这些牛猪粪和生活垃圾,是王海村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开展以来,自治区粮食局挂点帮扶王海村。2014年上半年,工作队筹集资金统一建起“联排别墅”集中养牛。新牛栏共建有40多间牛舍,全村70多头牛都集中在这里养殖。牛栏的旁边,是以同样规格建设的两排新猪圈,今后猪也将实现集中养殖。

  变废为宝,“垃圾沼气”显神威

  如何将这些牛粪“变废为宝”?王海村想到了清洁能源——沼气。

  2014年9月,在自治区粮食局驻王海村工作队和市林业局的帮助下,王海村规划建成了全市第一座农村有机垃圾+养殖小区沼气池,牛猪的粪便收集后用来生产沼气,可

  供全村50多户村民使用,占全村户数的70%以上。

  这些“垃圾沼气”接到村民的厨房,集中供给50户村民煮饭做菜,也连通了养殖区前的垃圾焚烧炉,用沼气做助燃剂燃烧可燃垃圾,提高垃圾燃烧效率,大量减少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和排放,降低燃烧不充分造成的二次污染。

  在王海村,保洁员每天把垃圾收集、分类。菜叶、剩饭、果皮等有机垃圾被送进了沼气预处理池,与牛猪粪搅拌发酵成为沼气原料。布条、塑料袋等易燃垃圾则放进焚烧炉内,用“垃圾沼气”助燃变成灰烬。

  据统计,300立方米的垃圾沼气池,每天能消化掉0.5吨有机垃圾和0.5吨牛猪粪,村里的牛猪粪和生活有机垃圾全变成了沼气原料。不能直接做沼气原料的易燃垃圾,则用沼气助燃焚烧,一举多得,循环利用。

  美丽升级,生态产业富乡亲

  由于王海村地处钦江边,以往大面积种植甘蔗并使用地下杀虫药,在长年累月雨水冲刷下会流入钦江,不可避免造成水体污染。在“美丽钦州”乡村建设中,王海村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又成功引进我市首个自主开发、率先使用二维码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企业——众禾合作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已经初具规模的牛栏和猪栏配套沼气池的废渣和沼液,在周边规划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300亩和笋用竹林基地200亩。该项目采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防虫网、杀虫灯等物理防虫方法,基本使用农家肥、有机能种植,最大程度地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为钦江沿线的蔗区产业转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目前,王海村前期种植品种为苦瓜、节瓜等瓜类蔬菜品种和台湾竹笋,通过集中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统一签订合同定价回收等方式,带动农民致富。现已建成蔬菜集中育苗钢结构大棚2亩并开始育苗,种植竹笋50亩。下一步,该村将组织农户采用生态放养模式,利用竹林养殖优质本地土鸡,打造众禾生态“竹林鸡”品牌。通过申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注册品牌商标,努力打造王海村的生态农业品牌,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