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县“四举措”推动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型

  去年以来,兴业县以生态乡村活动为载体,结合精准扶贫,采取“四举措”推动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型,初步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和资源化”。目前,全县已建成生猪高架网床生态养殖示范区7个,高架网床示范点(区)27个,生猪高架网床54幢,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全县集中到高架网床“集体宿舍”养殖的生猪达5.85万头,占全县生猪总量的9%。

  一、科技引领,助推传统养殖小区“优化升级”。划拨一定的扶贫专款和财政资金支持养殖小区整改,对有条件建设高架网床的养殖户,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建设高架网床养殖场,对没有条件建设高架网床的养殖户,财政扶持升级改造治污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严格按照沼气池5头/m³、贮液池10头/m³、贮粪房按10头/m³的标准配套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并通过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措施进行污染物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积极推广微生物益生菌降解技术,在日粮中添加微生物益生菌进行饲喂,目前,全县有1672养殖场(户)共71000多头生猪在日粮中添加益生菌饲喂,占全县生猪存栏量的11%。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较,使用“高架网床+饲喂益生菌”养殖模式,能从源头上实现治污减排,极大程度解决了养殖排泄物带来的环境问题。

  二、模式创新,创建散养户“集中生态养殖”新模式。创建“抱团养殖”模式,即划分出特定区域,按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生猪散户集中生态养殖小区,结合“精准扶贫”和“生态乡村”工作,安排困难户和零星散养户全部搬迁到小区内进行集中生态养殖。通过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生产,由专业合作社负责投资建设和日常管理维护工作,采用集中养殖、公司化管理模式。此模式将农村小散养户集中管理,有效改变村中养殖污染的乱排、直排,改良村中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在为禁养、限养区养殖户的搬迁工作探索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如大平山陈村社区养殖示范小区就是“抱团养殖”的典范,目前,已转型迁入养殖户41户,迁入生猪3122头。

  三、“高架网床”示范带动,打造生态养殖“新标杆”。加强政企联动,积极引导温氏、扬翔等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引进高架网床技术,高标准建造生态养殖小区,帮助贫困养殖户脱贫致富。如位于石南镇马塘村的温氏高架网床集中养殖小区,建有生猪高架网床养殖楼4幢,县政府给予小区养殖户每平方米900元的高架网床补贴。温氏公司结合实际,对合作养猪贫困户给予大力扶持,通过担保贫困户办理银行授信贷款、家庭农场业主和贫困户“分成”方式合作养猪、降低贫困合作养户保证金等方式,帮扶贫困养殖户建设高架网床,发展生态养殖,助力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帮助该小区走出了一条“四集中”(集中养殖、集中管理、集中防疫、集中治污)生态养殖的新路子。

  四、土地入股,拓展生态养殖小区“新范本”。针对养殖大户扩大规模养殖的用地和配套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瓶颈”问题,该县积极探索,结合精准扶贫,引导贫困户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入股,年底按股分红,盘活了一片土地资源,助推养殖业从传统粗放养殖向生态养殖方向发展,解决了养殖大户用地和投放资金问题,帮助农民增收。如葵阳镇铁南村养殖大户陶发成、谢家华,在传统养殖区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入股的思路,投资630万元,建成一个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养殖小区示范区,树立生态养殖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