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长效机制 多元推进建设
乡村建设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的相关部署,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以督促改“常态化”、属地管理“网格化”等四项措施,创新发展“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等多元化模式,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责任落实纵到底横到边
为规范“美丽梧州”乡村建设工作,我市坚持以以督促改“常态化”、属地管理“网格化”、机制建立“长效化”和资金管理“规范化”,全市自上而下积极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自查、互查、普查和抽查工作,并建立以县为一级管理网络(中心网络),乡(镇)为二级管理网络,村(社区)为三级管理网络,各自然村(组)为四级管理网络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市58个乡镇、861个建制村、10616个自然村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初步实现了工作区域无死角,区域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去年,我市通过以点带面,提升农村绿化整体水平,农村群众饮水用水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道路硬化为农村环境整洁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市形成了村村有特色、屯屯有亮点的生态乡村发展新格局。其中,“村屯绿化”总投资6019.3万元,完成自治区级示范村屯项目354个、市级示范村屯37个、村屯4580个,全市共种植各类苗木68万多株;“饮水净化”总投资9178万元,开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0个,完成投资7825万元,投资879万元建设水质检测中心7个,已完成投资656万元,沟渠清淤联通工程1750公里,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197个;“道路硬化”总投资1.92亿元,完成通建制村水泥路191.8公里、危桥改造3座、安保工程处治隐患252.77公里、建制村便民候车亭20个、村屯内主干道硬化71条和通自然村屯道路硬化110.17公里。
应用多元模式开发项目
我市充分挖掘本土的生态、人文、产业等资源,创新“历史文化+乡土文化”、“产业资源+多元发展”、“乡村景色+农旅结合”等模式推进乡村建设。
“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模式根据地方特色历史和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观光旅游项目。藤县天平镇新马村是明朝名将袁崇焕的故里,在生态乡村建设中,藤县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来开发,投资建成了袁崇焕事迹陈列品馆、纪念袁崇焕诗词碑林、袁崇焕雕像,并修缮了一批文物古迹,将其打造成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基地。长洲区利用泗洲村的“下俚文化”为主线,把泗洲岛及泗恩洲、龙华片等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一江一岸两岛”开发。
“产业资源+多元发展”模式注重引导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岑溪市安平镇富宁村利用林地、林木多的资源优势,以“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殖“岑溪古典三黄鸡”,全村现有规模三黄鸡养殖户120户,年出栏达93万羽,产值3400万元。
“乡村景色+农旅结合”模式依托优越的乡村生态资源,发展景区依托型、现代农业型、家庭农场型等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一处一景色、一地一特色”,不断提高乡村品位。岑溪市南渡镇吉太社区三江口自然村,推行“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通过实施房屋外立面改造、河道改造、河坝建设、道路改造及道路两旁景点打造等一系列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把富于特色的建筑风貌和良好的生态自然风光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