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蒙的天、坑洼的地、浑浊的水……数年前的河池,曾是这样一副模样;如今,“城满绿、绿绕城、水尽碧、天尽蓝”已成为河池市城乡风貌的生动写照。冬日晨曦,漫步市城区民族公园的刘先生高兴地说:“这才是长寿之乡的模样。”
环境的巨变,来自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河池市委、市政府深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进,良好的生态是无形的资本,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十二五”以来,河池每天都在探寻,如何抖落满身尘土,实现美丽蜕变。在市城区,每天有4.5万吨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其中含有15吨污泥,两台智能无害化污泥一体化好氧发酵装置通过20天混料进料、生物好氧发酵,把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可以得出6吨可再利用的有机肥。此项技术,极大地减少了污水中污泥对土壤、地下水以及空气的二次污染。
“此前都是把污泥拉到宜州市德胜镇垃圾填埋厂填满,不仅造成那里的土壤污染,还产生难闻气味。”开车前来拉有机肥的韦师傅说,现在好了,恶臭污泥已经变废为宝,不仅不用拉去填埋,还可以拿去卖钱。
河池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把河池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河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农村环境脏乱差一直是农村工作的“疑难杂症”,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一块“心病”。南丹县车河镇,数年前是一个被大小工厂包围的城镇,天空中矿砂飞舞,道路泥泞不堪。用当地人的话说,有时5米外有人打招呼都看不清。
2013年5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了“清洁乡村”动员令,河池上下加入“全民扫地”行列,车河镇华丽转身了,宽敞整洁的街面、整齐美观的绿化带、美观大方的路灯、绘制着各种图案的建筑。为此,该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以及自治区“百镇建设示范镇”。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城乡居民生活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我市共完成自治区级示范村屯建设509个,完成一般村屯建设7799个;种植绿化大苗51.83万株,绿化面积18527.78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工项目1531个,解决了33.8万人饮水净化问题;完成11个县级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行;实施沟渠清淤联通工程渠道清淤2867.9公里,渠道硬化683.7公里;完成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29处。
同时,全市涌现了南丹芒场巴平、巴马敢烟达西、都安三岛湾头亮屯等一批生态乡村和旅游开发示范村屯,2015年全市共创建自治区级“绿色村屯”55个。
让荒山披上绿衣裳,造福人民群众。“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我市累计完成造林233.46万亩;共组织462.5万人次义务植树3954.5万株;森林蓄积量从5552.39万立方米增长到80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8.68%;5年间,全市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1018万亩,共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19.29亿元,惠及林农154.19万人。
小小“大脑果”遍布河池千山万弄,持续带来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全市核桃种植面积从2010年13万亩增加到2015年216万亩,增长16.6倍;并成功申报“国家森林生态产品(核桃)生产基地”,成为全国6个森林生态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凤山县成为全区首批创建现代特色林业示范区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