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但对于不少生活在农村特别是大石山区的群众来说,用上方便、安全的自来水曾经是数代人的梦想。
今年以来,南宁市水利局扎实推进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位居全区前列。截至11月底,中央资金、自治区资金、市本级补助资金、县级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已100%到位,全市557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建成人饮工程554处,32.6万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
因地制宜破解“饮水难”
12月2日上午,隆安县南圩镇四联村多积屯年逾八旬的杨阿婆拧开家中的水龙头,一股清澈的自来水呼之而出,杨阿婆开始淘米煮饭。
眼前的这一幕,让记者不禁回想起南宁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中的一个片段:在2014年11月16日播出的节目中,由于隆安县人饮工程通管数年未通水,杨阿婆每天只能艰难地从一公里以外的水渠挑水回家。
“问题暴露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问题我们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妥善处理。”面对群众的呼声,南宁市水利局局长李伟进(时任南宁市水利局党组书记)现场承诺,对该市多年来的人饮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同时改进验收机制,把第一验收权赋予受益者。隆安县常务副县长黄祥凌当即表态:3个月内一定要解决问题。
“多积屯存在的问题,在隆安县大石山区中具有普遍性。”隆安县水利局局长苏荣书说,大石山区地表水少,难以寻找安全、充足的水源,“几十年来,多积屯村民多次试图打井取水,但钻机打到地下几十米也不见水。”村民只能跋涉数公里到外村挑水。
为了彻底解决当地群众“饮水难”问题,市县水利部门组织精干力量寻找优质水源,同时严格把控时间节点,通过微信和手机短信平台及时掌握项目进度。2015年元旦前夕,多积屯全体村民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至11月底,隆安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基本完成。
针对各地农村的具体情况,南宁市水利局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手段灵活解决饮水问题:在水源缺乏的大石山区建设多个村屯共用的水源地,统一建设管理;在平原地带建设高达数十米的水塔,确保水压稳定;对个别分散居住的农户采用打井等方式解决;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规模较大的水厂集中供水。
严把供水质量关
“产出以氯离子为主、有效氯辅的消毒液体……”在武鸣县双桥镇平福村濑泽屯,管水员李泉章正在阅读“重力式智能型消毒机”的使用说明书。虽然这台机器的工作原理颇为专业,但操作起来却非常方便——李泉章只需根据供水量在机器中投入适量的消毒药片,就能对水塔中的水进行有效消毒。目前这种价格适中、操作方便的消毒机已经分发到该县各个村屯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点,从源头上把控供水质量关。
“类似的消毒设备,只是我们保障供水质量的一道关卡。”在武鸣县水利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3月17日投入使用的该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这是南宁市辖区内首家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能在15个工作日内对样本的42项以上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到各个村屯。
“我们的检测范围包括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从供水的水源到老百姓家水龙头流出的水都不能放过。”中心副主任张国汉介绍,检测中心对供水规模每天20立方以下的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进行水质巡检,有效保障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今年1-9月,该中心检测水样291份,及时有效地处理了10户水质异常投诉事件。
目前,武鸣、横县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015年下达投资计划的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7个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已经完成建设方案编制,并已经全部通过市发改委审批,预计年底前将全部建设完成。
农村饮水“提质增效”
“我们这里靠近右江,喝水不成问题,但以前烧开水总有些沉淀,用起来不怎么放心。”在隆安县丁当镇森岭村岜彭屯,已经用上“放心水”的村民廖扬飘告诉记者,村里新建的水塔平时都会做消毒处理,取水点的机井有100多米深,水质比原先好多了。“城里的亲戚回来,说咱这井水更甜、更干净。”
“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建设后,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提高到87.5%,大部分农村群众都将能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体系初步建成、县级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基本完善,为我市全力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李伟进说,虽然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但饮水质量问题仍然存在,在解决“饮水难”的基础上,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李伟进表示,南宁市水利部门将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和生态乡村建设,谋划好“十三五”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作,通过工程配套建设、升级改造、扩网联网等方式,重点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分散工程,继续推进解决贫困山区、偏远地区等地方饮水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以期全面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