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石井村成垃圾分类处理“样板村”

垃圾分类成规矩 美丽乡村在眼前

  早在2013年,横县校椅镇石井村便建成横县首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推行“三级四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农户、经联社、村委三级分筛垃圾,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分门别类处理。

  “两年多了,也习惯了,现在想不分类都难。” 石井村村民黄汉秀坦言,石井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现已超过90%。

  垃圾桶:分类是规矩

  近日,记者走进石井村。石井新街是石井村委的所在地。宽阔笔直的街道划上了白色的交通标志线,车辆停放整齐,这在广大农村并不多见。

  沿街的幢幢民居普遍有三五层高,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两个垃圾桶。“每天都整理好,干、湿垃圾分开放。”村民李家盟今年52岁,他告诉记者,如今从老人到小孩,人人都自觉遵守两个桶的“规矩”。

  “以前总觉得没点杂草鸡粪,就没个农村样儿,垃圾分类也没必要。”说起过去,李家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而在垃圾分类处理推行之初,持这样观点的村民不在少数。

  垃圾分类处理在横县县城有着良好的基础,但在当地农村推行起来并非易事。

  “想过模仿县城,通过奖励些肥皂、洗衣粉类的生活用品来调动村民积极性,无奈村里经费有限。”石井新街经联社主任黄旭应说,完全靠着村干部们奔走宣传,以及保洁员逐户上门收取垃圾,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石井村的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发放家用分类垃圾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有些村民嫌烦嫌脏,只能反复耐心地做说服工作,坚持下去就能养成习惯。”黄旭应说。“最初需要将桶里的垃圾翻开来检查,现在直接倒在车上就开走。”李文廷担任石井新街的保洁员已有2年多,每天环村收取垃圾的时间由开始的3小时,到现在不到2小时。

  目前,整个石井村委12个自然屯1563户村民,家家都有两个分类垃圾桶,把垃圾分类完全落实到行动上。周边的贺桂村委、老新基2个自然村屯,也受其带动,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

  农户将干湿垃圾进行分类,仅仅是村里垃圾分类的第一步。接着再由经联社按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等四类进行第一次分类处置。村委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第二次四类垃圾分类。厨余等可溶解类放入沼气池降解;可燃烧类垃圾由村委垃圾处理中心焚烧;可回收类有序叠放,达到一定数量及时运到废旧回收点;危险垃圾如电池、旧光管、过期药品、化妆品等由村保洁员收集后送到垃圾(屋)池安全放置,避免再次污染,达到一定数量后再由县统一收集处理。各类垃圾都有各自的最好“归属”。

  保洁员:岗位很抢手

  每天4时30分至12时,简子强总会开着垃圾车,穿梭于石井村的各个自然屯及贺桂村间收集垃圾,送到村委垃圾处理中心以待焚烧。下午,他便去忙自家的农活。

  “每天运来的生活垃圾约6至8吨,其中不可回收可燃烧物占30%,焚烧需要约3个小时。”简子强是石井村委的垃圾清运员,今年34岁的他在6月份成功竞聘清运员岗位,负责14个自然村屯的垃圾清运,月薪6000元。“上任村委清运员由于身体原因退出,村委发布招聘启事后,共有8人报名,岗位十分抢手。”石井村党委书记李克进告诉记者。村里共有15名保洁员,队伍相对稳定,除了4人因个人原因退出之外,其他都自2013年起坚守至今。若有空缺,村委通过竞聘填补。

  据李克进介绍,石井村的保洁员,包括村屯保洁员、垃圾清运员、焚烧员,工资从400至6000元不等。而石井村委保洁费用的来源,则是各村屯每人每年收取保洁费36元,其中26元上交村委,用于垃圾处理中心的运转,10元自留各经联社支付保洁员工资。平时保洁员在日常保洁中实施垃圾分类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可溶解垃圾转化的沼气等均作为保洁员补贴。

  此外,村委还给每名村屯保洁员准备了每月150元的奖励金。若是在村委组织的定期评比、暗访考核中被扣分,则会按扣分值减少奖励金,甚至被辞退。“就连垃圾桶盖是否端正,也列入考评范围。”李克进说,村里的保洁评比方案,大家集思广益,两年来调整了3次,在细化考评内容的同时,也更有效地调动了保洁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