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展沼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纪实

一“沼”妙棋 全盘皆活

  沼气推广应用有效保护了森林水土,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优势资源。夕阳映照之下,阳朔遇龙河更见秀美。记者 谢彩文/摄

   “沼气充满朝气,生态带来福气”。在容县杨梅镇凤美村社化队,600立方米地埋式钢筋混凝土自动排渣沼气池墙体上,刷着这样一句话,道出了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后农民的心声。

  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建设工程,连续14年将农村沼气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把沼气池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紧抓不放。截至2014年底,全区累计建设沼气池406万座,入户率达50.75%,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862处;建设小型沼气工程2296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75处;建成乡村沼气服务网点6663个,县级沼气服务站81个,市级沼气服务总站4个,沼气从业人员达到1.52万人,服务250多万户农民,受益人口达到2000多万人。沼气池建设让广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成为“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的新亮点。

  A 普及沼气 意味青山长在

  农村做饭烧柴,“袅袅炊烟”挥发着“生态之殇”,因为火中薪柴来自山间密林。

  10多年前,广西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沼气池建设,农村不再砍树烧柴。往昔光秃秃的石山、死沉沉的荒漠,如今变成了绿油油的青山、翠生生的绿洲。

  2010年5月10日,习近平同志来到田阳县共联屯,在村民马正规家里察看沼气使用情况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广西一年四季日照积温高的气候特点,在全区普及沼气;这意味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意味着增强发展后劲。

  广西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岩溶土地面积833.4万公顷,涉及10个市77个县(市、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为加快这些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广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珠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石山植被覆盖率,恢复石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在大石山区,沼气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凤山县凤城镇凤凰村过去砍伐木柴、烧山开荒、过量放牧,脆弱的喀斯特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结果,山上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水溪断流,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日益加重,生产生活陷入困境。现在,凤凰村440家农户,总共建有沼气池512座,沼气入户率116%。村里的猪粪、鸡粪、牛粪、马粪全部收集入池,做饭、烧水、照明都用沼气,沼渣沼液成为自产的有机肥。

  砍柴,这种凤凰村曾经不可或缺的一项劳动,已经成为历史。眼下凤凰村,放眼望去,山坡变绿,林木葱翠,空气清新。石山面积占70%的凤山县,沼气池多达3.1725万座,入户率高达82%,适宜建池的农户98.74%建了池。广西大学监测数据表明,凤山县水土流失面积由2001年17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30.5平方公里,减少了82.1%;土壤年侵蚀量由退耕前150.5万吨减少到现在47.8万吨,减少了68.2%。

  用上了沼气,保住了树木,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村更美了。2011年监测结果表明,全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与2005年第一次监测时相比,减少了679万亩,净减19.0%,占全国同期石漠化减少总面积的47%,是8个石漠化省(区)中石漠化面积减少最多的省(区)。

  “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满足3-5口之家做饭、照明需要,每年可节约木柴5吨左右,相当于保护3-4亩森林。”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黄显阳介绍说。据测算,全区400多万座户用沼气池每年沼气生产量为15.5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20多万吨标准煤,节约薪柴近500万吨,保护森林面积近千万亩,巩固提升了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B 清洁家园 看见环境变美

  沼气不仅解决山区用能问题,也解决了农村环保问题。

  过去农村柴草乱堆、畜粪遍地、污水横流、臭气薰人。各地农村以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和改庭院等配套建设,对粪便、秸秆、有机垃圾等主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发展沼气,有效利用农业废料、生活污水,变废为宝,改善养殖环境,降低疫病发生率,促进了生态养殖业大发展;通过使用无公害沼肥,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培养和改善地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高效种植业发展。

  “以前烧大锅做饭,满屋子乌烟瘴气,白墙壁也变黄变黑;用上沼气以后,厕所、猪圈里的粪便直接冲进沼气池,臭味没有了,蚊蝇也很少了,做饭方便又清洁。”浦北县北通镇平坡村铺儿屯的村民这样说。

  恭城瑶族自治县过去因森林砍伐量长期大于生长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从1983年起,通过抓沼气建设推动生态建设,在全国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典范。

  C 助农增收 形成生态循环

  沼气不仅是清洁家园好帮手,更是助农增收新推手。农村沼气上联养殖业,下促种植业,依托沼气工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群众既享“沼气”福,更挣“生态”钱。

  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以水果为重点的“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早被誉为“恭城模式”。在此基础上,各地创新出“猪-沼-果(菜、稻、桑、蔗、林、鱼、酒)”等模式,推广了“养殖-沼气-种植”、“种植(秸秆)-沼气-种植”、“养殖-沼气-药材”等综合利用模式,涌现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生态农业示范村。

  在北流市甘村绿色能源生态示范园,建有6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实行集中供气,配套沼液滴灌或喷施,每年可处理1000吨生活有机垃圾,基本可以消化一个行政村5000人生活有机垃圾;年产沼气3万多立方米,可解决当地120户700多人生活用能;年产沼渣162吨,沼液3860吨,可为1500亩种植示范基地提供充足肥源。

  在容县沙田柚产业核心示范区内,每隔几百米就建有一个小型沼气池,烂果树叶用作发酵原料,产生的沼气既点亮了园区内的沼气路灯,还可以用来诱杀害虫,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施用。

  自治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赖文安算了一笔账:建一个家庭沼气池,约需投资1300元左右,利用这个沼气池农户年可省燃料和电费约1000元,减少化肥用量节支200元左右,养畜增效和种植业增效300元以上,一个沼气池带来直接效益每年在1500元左右。兴建一个沼气池,就是新增一个增收项目。

  据统计,我区农村户用沼气年处理粪污7900万吨,沼肥利用可减少20%以上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可实现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为农民增收节支近60亿元。

  D 转型升级 美了生态广西

  受农村“空心化”影响,家庭养猪越来越少,户用沼气缺乏原料,怎么办?沼气入户率位居全国之首的广西,“可持续”一度遇上烦恼。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指出:农村沼气工程是重大系统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建设工程。总的看,我区沼气工程建设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坎”上,只有转变观念和思路,改革机制和办法,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为满足农民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更高要求,除恭城推行的“全托管”模式外,各地也积极探索创新,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新典型、新模式不断涌现。

  容县成功打造“小区物业化管理服务模式”——几个沼气技术员自筹部分资金,建设了5个规模不等的沼气集中供气小区,每个点建设中型沼气发酵池2个以上,收集供气点附近的有机垃圾进行发酵处理,供应周边200-500农户,每个用户都安装智能流量计,实行沼气有偿使用、沼肥集中处理、用肥有偿供应。“跟城里用煤气没两样,火力比煤气还要旺呢。”杨梅镇凤美村的用户对供气效果非常满意。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弄杂村弄杂屯,自治区林业厅扶贫工作队从上海引进便携式组装沼气池,选择合适场地略加平整即可安装,还可以拆卸移动再安装,进料和维护简单方便,可连续使用15年以上。现在,当地农户轻摇沼气池抽水泵,便池粪料就会泵入池内,老人小孩也可轻松操作,在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的“空巢农村”特别受欢迎。这种新型沼气池容积3立方米,价格3000多元。县农村能源部门与农户签订协议,实行合同制管理,农户只需要交1000元运输、安装和后续服务费用,其余费用由县财政承担。县农村能源办拥有沼气池产权,农户拥有使用权。

  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黄显阳认为,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化、产业化;要跳出就能源抓沼气的思维模式,把沼气作为农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结合的纽带,扩展循环链,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一步,广西将更加注重沼气池建设质量,从户用沼气为主向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与户用并重转变,由单纯用气向气、渣、液综合利用转变,由偏重硬件建设向运行机制创新转变,由组建行政专管队伍向引进市场化公司转变,继续探索推广效果更好的沼气建设新模式,不断丰富沼气建设内容,更好发挥沼气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