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横县校椅镇石井村一角。黄汝德/摄
茉莉花香随风飘荡,特色民居依山而立,整洁巷道直通农家……穿行在横县校椅镇石井村,乡村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这美丽来之不易。”村党委书记李克进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垃圾堆成山、蚊蝇满天飞、污水遍地流。
2013年,根据县里的统一规划,石井村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并于2013年建成全县首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中心。
目前,横县被认定为全区惟一一个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县。作为“样板村”,石井村推行的“三级四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为这项工作增添了光彩,其模式是:农户、经联社、村委三级分筛垃圾,垃圾按厨余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四类分别处理。
“我们村的美丽可以复制。”李克进风趣地说,这一模式让村里更干净、更美丽了,经常有外地村屯前来学习。
两个垃圾桶的“规矩”
10月21日上午,石井村石井新街村民黄汉秀正在重新修缮自家窗户。
“跟保洁员约个时间,把换下的玻璃运走处理。”黄汉秀说,玻璃属于可回收类物品,可以卖到废旧回收点,“每天的垃圾都分类整理好再扔,两年多了,也习惯了。”
“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两个垃圾桶。”52岁的村民李家盟说,如今从老人到小孩,人人都自觉遵守两个桶的“规矩”。
垃圾分类处理在横县城区有良好基础,但在当地农村推行起来并非易事。
于是,石井村的干部们和保洁员挨家挨户上门发放家用分类垃圾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有些村民嫌烦嫌脏,只能反复耐心地做说服工作,慢慢地大家都接受了好习惯。”石井新街经联社主任黄旭应说。
“最初需要将桶里的垃圾翻开检查,现在直接倒在车上拉走。”担任保洁员两年的李文廷感受深刻,每天环村收取垃圾的时间由开始的3小时,到现在的不到两小时。
目前,石井村12个自然屯1563户村民,家家都有两个分类垃圾桶,把垃圾分类完全落实到行动上。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保洁员收入直追“白领”
农户初步分类,仅仅是垃圾分类第一步。
接下来的流程,均由村委保洁员负责——按厨余垃圾类、可燃烧类、可回收类、有毒有害类等四类进行第一次分类处置。最后,到达村委垃圾处理中心进行第二次四类垃圾分类。
“各类垃圾都有各自的最好‘归属’。”保洁员李其培介绍,厨余等可溶解类垃圾放入沼气池降解,可燃烧类垃圾由村委垃圾处理中心焚烧;可回收类垃圾有序叠放,达到一定数量及时运到废旧回收点;危险垃圾如电池、旧光管、过期药品、化妆品等由村保洁员收集后送到垃圾池(屋),避免再次污染,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送到县城垃圾处理中心统一处理。
“每天收集运送生活垃圾6-8吨,其中不可回收可燃烧物占30%,焚烧约需要3个小时。”34岁的简子强是石井村的垃圾清运员,今年6月成功竞聘清运员岗位,负责14个自然村屯的垃圾清运,月薪达6000元。
李克进介绍,石井村的保洁员,包括村屯保洁员、垃圾清运员、焚烧员,工资从400-6000元不等。日常保洁中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可溶解垃圾转化的沼气等作为保洁员补贴。
保洁员已经赶上城市“白领”收入,但考核并不轻松。
“就连垃圾桶盖是否端正,也列入考评范围。”李克进说,村里的保洁评比方案两年来调整了3次,在细化考评内容的同时,也调动了保洁员的积极性。
焚烧炉“村民制造”
石井村委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的生态循环焚烧炉,已更新换代至第7代,实现了从能烧垃圾到烧好垃圾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焚烧炉是由石井村村民自主制造的。
“自2013年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之初,我就萌发了制造生态垃圾焚烧炉的念头。”制造者路英烈介绍,刚开始造垃圾焚烧炉,投了几百公斤垃圾进去,没烧多久就熄灭了,熏得整间房子都是臭味,“都不敢回去告诉老婆孩子。”
一名普通农民,仅凭着热情及对机械的粗浅了解,就要制造垃圾焚烧炉,困难可想而知。
两年时间,在校椅镇、石井村干部的配合下,路英烈历经20多次试验,研发出7代垃圾焚烧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环保专家的肯定。据介绍,第7代焚烧炉内置高温内胆,垃圾进行二次高温稳定燃烧时温度可达1200℃,再经活性炭去除臭味、水箱过滤烟尘,排出的是白色水汽。
依靠高效的垃圾焚烧炉,石井村委垃圾处理中心实现当天垃圾当天处理,没有过夜滞留,杜绝垃圾变质发臭。
“这款垃圾焚烧炉有4个型号,所处理的垃圾量也各有不同,从而满足不同的焚烧需求。”路英烈说,前来“取经”的区内外各市县参观团,都对该款焚烧炉感兴趣,今年以来订单不断。仅岑溪市,就有7个乡镇陆续安装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