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生态新村亮了老区富了群众

  南宁10月22日电(记者孙志平、王军伟、何伟)“全屯42户中有34户种植砂糖桔和皇帝柑,总面积210亩,去年销售收入四五十万元。”广西百色市西林县那劳村委会副主任黄志兵聊起那来屯的“美丽蜕变”时说,一个个生态新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亮了老区、富了群众。

  当前广西各地正如火如荼实施的“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革命老区百色市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的村屯共有1.2万多个,其中示范点村屯589个,好生态带来好产业,通过庭院经济、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多种模式,这里的“绿水青山”正逐渐变成“金山银山”。

  发展“庭院经济”是那来屯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亮点。在政府大力引导下,村民在自家田地和房前屋后种上砂糖桔、皇帝柑、石榴、芒果等,还成立了一家专业合作社,实现种植、管理和销售等环节“一条龙”,生产的水果销到广西、云南、贵州市场。

  “那来屯192人中只有两人出外打工,大家在家门口种水果,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日子过得很舒心。”村民黄志兵说,过去他到广东等地打工,现在家里15亩地种上砂糖桔,其中10亩挂果了,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今年当地政府设立水果技术指导服务队,对那来屯的砂糖桔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科学指导和服务,提高了水果品质和产量,预计收入还将大幅增加。

  记者走访的很多村屯都在发展生态养殖,这是生态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记者来到田林县沙梨乡母施移民安置点,犹如进入“绿色公园”,各种花树郁郁葱葱,房屋统一规划建设,水泥路铺到每家门口,安置点还配有篮球场和健身设施。记者看到,村上建有一栋约二层楼高、干净整洁的猪舍,旁边是一个便携式组装沼气池,通过村民分组轮流管理、清理猪圈方式集中养殖80多头猪,实现了人畜分离、生态养殖。

  “猪栏像‘宾馆’,这样猪生病少,长得更快更好。”50岁的村民黄有文一年养殖四五头猪,是家庭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猪粪入了沼气池,我家用上沼气做燃料,比用电和煤气每月节省240元左右,既便宜又环保卫生。”

  乐业县同乐镇火麦村位于世界最大天坑群——大石围天坑群景区附近,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特色著名村落,这里在建设生态乡村中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记者在火麦村看到,三角梅、金钱榕等争奇斗艳、香气扑鼻,村民木瓦结构的建筑淳朴古雅,再加上浓郁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不久前,火麦村被列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百色市乡村办负责人介绍,百色生态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上半年新增绿化面积292万平方米,新增乡村道路硬化1700公里,饮水净化建设项目已开工652个。还投入2.7亿多元建设农业示范园区8个,引进经营主体17个、农业合作组织12个,为打造生态乡村增强了产业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