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自2011年启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以来,紧紧围绕“出成果、出经验、出特色、出亮点”的要求,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新农村建设。项目村整体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景美、村靓”的新气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别出心裁
臭水塘变成文娱广场
在上林县巷贤镇磨庄的文娱活动场所旁有一座大水池,周边是绿色植被,水池里种有风车草、美人蕉等植物。村民磨日焕说,这里曾经是低洼水塘,村内垃圾、畜禽粪便都倒入水塘中,造成蚊蝇乱飞、臭气熏天。
2012年,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部署,磨庄展开了“大整治”行动,在该庄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座,项目采取“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模式,不仅彻底清除了困扰该庄长达30多年的历史垃圾堆及污水坑问题,而且还平整出2亩多的平地,用于建设绿化场地、球场、戏台等公共设施,昔日臭水塘如今成为文娱广场,给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污水处理站的效果很明显,基本达到我们预计的目的。”上林县环保局局长韦雄文说,村民享受“大整治”带来的成果,重视污水处理设施,因此也都自愿缴纳一定的费用。
自治区环保厅生态处博士李海翔认为,污水处理设施对改善农村水源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寄希望于中央和当地财政。一旦农村连片整治项目结束,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将由地方财政承担,这对地方来说压力不小。因此,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费用,将是广大农村所要面临的问题。上林县的建设模式,或许给出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
创新模式
建适用山区农整项目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污水处理厂位于瑶族乡镇马村三冬庄,是该县实施的第一个乡镇污水处理厂。设计服务区域为镇圩瑶族乡和附近村委,设计服务人口8000人,作为“2012年上林县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该县整合中央和自治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及上林县政府配套资金建设,项目总投资334.4万元,2013年7月竣工。该项目是上林县最早建设并投入运行的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后解决了镇圩乡集镇所在地生活污水严重污染当地河道和农田的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生活环境。镇圩瑶族乡是仅有几千人居住的乡,人数稀少导致污水来水量偏低,因此不能用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来处理该乡的污水。为此,广西大学与广西益江环保科技公司因地制宜,设置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处理单元来适应来水量的波动,克服了来水量远低于设计处理水量而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每吨水的处理成本仅为0.15至0.2元,大大地降低了运行费用。
为了解决管理维护难的问题,技术团队开发了处理设施远程监控系统。平时在厂里,只需留一个保安人员守护机器设备即可,而技术人员可以远在南宁或其他地方进行实时监控。如果有问题,系统就会报警,若是简单的问题,值守人员简单处理即可,若需要技术人员,再派人员到现场维修,这样也可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广西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湛波认为,上林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破解了小城镇、农村等偏远地区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维护难题。他希望这种管理简单、运行成本低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能够在岩溶地区等偏远山村得到推广和运用。
克难攻坚
“上林模式”成全区标杆
2011年12月31日,自治区环保厅、财政厅确定上林县为2012年广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这不仅是上林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是第一次实施,该县缺乏经验,项目建设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
面对项目点多面广,项目点地形条件复杂,施工条件艰苦,持续降雨时间长,爆破、运输及排水等方面难度大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项目建设工作。在项目建设关键时刻,通过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全力推进,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区、市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常到点督查指导,项目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时完工,不仅达到自治区绩效办的考核要求。在项目实施中,有“四个一”走在全区前列,即上林县是全区第一个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区第一个邀请区内环保专家评审方案的县份,是全区得到项目资金最多的县份,是全区县级财政投入资金最多的县份。
上林县采取的这种“文娱广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模式,得到了由自治区人大环资委等16个部门联合开展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广西”为主题的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采访团的充分肯定,并称之为“上林模式”。而对于“上林模式”的推广价值,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钟兵表示,如果环保验收的情况显示良好,希望将来更多的乡镇能够采用这种投资量小、管理方便、运行稳定的工艺技术解决污水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