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全面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清洁、美丽、宜居

  缺水的村坡用上了自来水。  

  不少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村民流转土地变身产业工人,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曾经的破旧泥砖房,如今已经被一栋栋新宅取代。  

  “美丽南方”如今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展示栏里记录着良庆区坛板坡一天天的变化过程。 

  2014年11月24日,南宁市全面启动“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分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每隔两年启动一个阶段,用8年时间持续推进。其中,“生态乡村”活动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联系更为紧密,效果更为直观。这一阶段,重点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3个专项活动,突出绿化美化农村生活环境、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使乡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根本转变。

  活动开展以来,我市进一步巩固提升“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成效,重点开展“三化”专项活动,创新完善“清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将“生态乡村”活动的内涵向广度、深处延伸,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化”专项活动扎实开展

  今年以来,我市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突出特色、统筹谋划“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重点开展“三化”专项活动,在绿化美化农村生活环境、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放大招,促使乡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根本转变,实现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

  “村屯绿化”扮靓新农村

  我市严格按照“三林两区一道双发展”的建设要求规划“村屯绿化”,在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增加绿化,建设休闲林区、生态小区、乡村绿道。上半年,我市完成451个“村屯绿化”示范村屯作业设计;4654个一般村屯开工4057个,竣工2902个;累计种植苗木79.77万株,绿化面积5212.9亩。在综合治理和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南宁市还鼓励村民群众发展“小花园” “小菜园” “小果园”和“小茶园”,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林下经济,走生态农林产业发展的道路,村民在美化家园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

  “饮水净化”守护水安全

  南宁市开展“饮水净化”活动至今,已初步建立起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农村群众喝上安全水。全市已开工建设52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工率达94.79%,完工5个;完成1000人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657处的排查,划定9处;正在申报9个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和32个(示范点)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工程;累计完成渠道清淤475公里,渠道硬化85公里。

  “道路硬化”铺出致富路

  南宁市以县区(开发区)为主体,行业支持、分类指导、各负其责,实施“道路硬化”普及工程。上半年以来,在行政村道路畅通项目中,8个自治区级项目开工6个,竣工1个;31个市级项目完成招标15个,开工3个;163个非贫困村通屯道路通畅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51贫困村通屯道路硬化项目,竣工3个,其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83个水库移民道路硬化项目正在开展设计评审及批复工作。总体看来,我市已初步构建起等级较高、路况较好、服务面较广的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出行环境,为加强人员、物资交流,带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典型乡村

  龙眼坡:美化生态的新村

  “道路硬化了,出门方便了,环境也好了!”家住龙眼坡的黄大哥不住感慨“生态乡村”建设让龙眼坡焕发新姿。

  良庆区良庆镇渌绕村龙眼坡,由于耕地基本种植龙眼,故而得名龙眼坡。过去,龙眼坡路面不平整、垃圾不分类且收集困难,年轻一辈都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改善龙眼坡环境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大家。

  “生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龙眼坡60多家农户房前屋后已基本完成平整,水泥硬化面积100亩,新建200米通屯道路,坡容坡貌焕然一新。

  现在步入龙眼坡,可以看到每家每户建房整齐划一,街巷纵横有致,绿化面积更是高达300亩。各家各户还建设了化粪池、排污管,改厕改厨达100%。同时,龙眼坡还利用广播、横幅、固定标语、宣传板报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据了解,龙眼坡还大力推行“垃圾不落地”“垃圾再利用”措施,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实行袋装打包,拿到自家承包的土地挖坑焚烧,垃圾焚烧留下的灰烬作为有机肥料灌浇耕地。

  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指引下,龙眼坡结合本坡实际,通过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夜间亮化、公共设施配套化,不断改善提升村容村貌,现在全坡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社会风气良好,荣获了2014年“美丽南宁”乡村建设“百佳村屯”称号。

  数说“生态乡村”

  我市以路网沿线、流域沿线、重点区域沿线为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结合“生态乡村”路网沿线、流域沿线、重点区域沿线“三化”活动,逐步推进乡村环境由整洁干净向生态环保发展。

  上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明察暗访8次,开展季度考评2次,对全市15个县区(开发区)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大督查1次。共有12862个自然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清理水源48219处,清理田园面积10962414亩,清理垃圾556778.15吨、农业生产废弃物92961.642吨,新建垃圾处理设施3856套、污水处理设施214套,完成公路、铁路沿线及水运航道环境综合整治2089公里。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我市根据“生态乡村”活动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印发了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方案,指导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确保目标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科学处置生活垃圾和污水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清洁乡村”活动成效,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我市把偏远乡镇垃圾清运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纳入“生态乡村”建设范畴,稳步推进乡镇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

  其中,市财政拨付300万元,县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的方式,推进12个市级乡镇片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其中,广西—东盟经开区里建农场马兰屯项目已开工建设。针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导致水源污染问题,市财政拨付30万元,县区财政按1∶1配套方式,积极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计划建设的13个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已按自治区住建厅要求开工建设8座,其他5座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计划建设的102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目前已获得南宁市“美丽南宁”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的批复并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乡村建设赋予文化内涵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

  为记录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民俗民居,我市率先在全区启动市级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加强对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风情的村庄山寨、民居建筑等历史遗产的挖掘、传承和弘扬。

  目前,20个市级示范性村史室和20个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已全部完成申报。其中经开区那洪街道古思村老村坡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建设已得到市乡村办批准;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和石埠街道老口村的民俗民居示范村已完成全部调研,并已对古旧建筑进行保护完善;宾阳县已投入20多万元做好创建村史室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的初步规划,并组织各村收集好有关当地民俗民居文化资料。

  “生态乡村”建设亮点纷呈

  我市在做好“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开展“生态乡村”综合示范区(带)、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和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使得“自选动作”不仅有特色,而且出实效。

  示范建设出成果

  2014年,南宁市委、市政府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在全市成功打造出12个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市级综合示范村。今年,我市借鉴这一成功做法和经验,依托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以“生态宜居、产村互动、农旅融合、富裕文明、全国知名、全区一流”为目标,再打造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目前,13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项目已全部完成选址工作,正在开展设计、施工建设等工作。

  我市还以打造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为示范带动,结合“生态乡村”活动的深入,积极推进“三化”专项活动和农村住宅建设管理行动示范点建设工作,计划2015年在全市打造533个市级以上专项活动示范村(项目、点)。其中:村屯绿化示范村461个,饮水净化示范项目15个,道路硬化示范点3个,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建设整村推进示范村54个。同时,南宁还将抓好100个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1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306个“清洁田园”示范点和138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

  市乡村办还指导西乡塘区“美丽南方”示范带、马山县环弄拉生态旅游圈等在全市率先创建市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并将生态综合示范区(带)建设成为我市一大亮点。我市通过示范带动,特色引领,不断扩大“美丽南宁”乡村建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住宅管理显特色

  长期以来,我市农村建房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无审批、乱搭乱建、风貌不突出等管理弊病。2014年起,我市立足实际,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

  各县区(开发区)通过提炼民族特色元素(如壮锦、绣球、凤凰、铜鼓、壮文等)、建筑元素符号来装饰外墙、窗花、栏杆,塑造村屯的民族特色,整体呈现出较好的建设效果,深受群众欢迎。我市于2014年共完成77个整村推进村屯4203户,零散户1803户,共计6006户,下阶段还将利用整村推进奖励资金,做好包括道路、排水、电力、绿化、污水处理、娱乐健身等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工作,真正使村民做到宜居乐业,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

  市城乡建委还通过开展农村住宅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住宅建设管理体系,简化审批手续,为宅基地所有权、房屋产权的确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广大农户自觉参与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建设美好家园。

  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工作,引导农村群众广泛采用推荐户型,加快形成极具壮乡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截至8月3日,我市计划建设的6577户农村住宅推荐户型中,开工建设3921户,竣工1881户。

  短评

  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增加农民幸福指数

  从去年11月开始,南宁市进入乡村建设的第二阶段——“生态乡村”建设阶段,这是“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极为重要的一步,也是事关群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件要事。

  第一阶段的“清洁乡村”建设开展以来,南宁市掀起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的热潮,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环境,使乡村展新颜、换新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乡村建设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生态乡村”建设势在必行,南宁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就是要向生态要效益、向生态要发展、向生态要富裕、向生态要幸福,通过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宽裕、乡村和谐幸福的总体目标。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村民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住上特色房,这就是“生态乡村”—— 一个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工作生活舒适的宜居家园,一个能够让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现代化新农村。

  建设好“生态乡村”,重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生态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生态乡村”建设涉及范围大、辐射面广,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

  建设好“生态乡村”,关键是干部服务理念。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乡村建设工作,认识到乡村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本着“服务为本”的思想,让“生态乡村”建设真正成为造福村民的好举措。

  建设好“生态乡村”,根本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生态乡村”是乡村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也是切实可行的道路。为了让“生态乡村”建设持续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南宁市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生态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撰文/本报记者田艳 实习生梁倩萍

  摄影/本版记者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