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兴宾区梁唐镇北合村,放暑假回家的韦林林(中)与两位姐姐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玩起了“自拍”,家乡的美丽风景得到朋友圈的点赞。盘摄波/摄
核心提示:
8月9日,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广龙村正在修建的水泥小路上,村民卢朝昌和其他几十位青壮劳力正卖力地铺设最后一段路基。卢朝昌告诉记者:“搞生态乡村建设,政府投了不少钱给我们修路,大家投工投劳,干劲很足。”
几年前的卢朝昌可没有这个积极性,那时的广龙村不通路、房屋脏、鸡鸭满村跑,群众听说要搞“美丽乡村”建设,都不以为然。哪知城区和镇里的领导纷纷来调研,推土机、挖掘机“轰隆隆”地开进村里。仅仅两年时间,该村路灯亮了起来,产业发展了起来,村里整洁了起来。看着身边的环境变化,群众自发自觉地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
广龙村的蜕变是该区以惠民工程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兴宾区是百万人口的大区,底子薄基础差,要全面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就必须依靠群众。该区区委书记韦平说:“搞生态乡村建设不能端着‘官架子’、对着‘书本子’、画着‘空图纸’却做不出样子”,要脚踏实地,用一项项惠民工程打动老百姓的心,让大家认可并参与到美丽建设中来。”
1 进村入户察民情
“生态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延续,就是要在“扫扫地、清清房”的大扫除基础上进一步修路、发展产业惠民生。
要惠民就必须先知道群众的需求。兴宾区从“生态乡村”蓝图规划开始,就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该区区长莫若锋要求:“要以群众意见为主,政府投入为导向为辅,通过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把村庄特色找出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格局。”
该区主要领导“分片包干”,到示范点蹲点调研,与群众坐一条板凳,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真实的想法和困难;带头明察暗访走家串户,不但要看村里的“亮点”,还要调研脏乱差的“暗处”,摸清每村每屯的发展瓶颈,再比照自治区、来宾市对生态乡村建设的要求……就这样,心中有了一张示范点“活地图”,真正地了解到了群众“要什么、缺什么”,从而明确自己“该做什么”。
2 群众自发建家园
有了发展“蓝图”,今年起,兴宾区全面发力,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村屯种什么树、水怎么净化、路如何修,在政府引导下,群众说了算。
在广龙村,群众甚至催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访”,推动生态乡村建设。就在这种“群众要求,政府响应”的良性循环下,广龙村获得投入近800万元,在该村发展文化、卫生、水利、特色农业等项目,打造一个集生产、科研、培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农村。如今,该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8000元预计增到1万元,卫生环境明显好转,生态和谐发展步伐加快,生态示范村屯建设成果初现。
自上而下地规划、自下而上地参与,农民群众充分享有建设生态家园的参与权、知情权、主导权,兴宾区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凤凰镇长福村利用文化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游”产业,让群众荷包鼓起来;桥巩乡六村利用环境优势打造“农家乐”吸引城里人前来攀岩、游泳、吃土货;桥巩岜马屯文化墙不仅美丽了村容村貌,也美化了群众的心灵……各村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打造了一个个山美、水美、人常乐的“美丽家园”。
3 乡村蜕变促和谐
“群众为啥积极参与‘生态乡村’建设?乡村美了老板才来投资,农产品才卖得好,农民荷包才鼓。”陶邓乡黄绿村村长覃周瑜说。
今年年初,黄绿村成立了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由德高望重、处事公平的村民组成,牵头召开村民大会,经过全村讨论,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建立了符合村民意愿的保洁模式——把全村分成17个保洁组,实行轮值制,每天由一个组清扫村里的主干道,各家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并把垃圾分类倒入垃圾桶内,保洁组每天收集各家的生活垃圾清运到垃圾池焚烧。
看着村民们观念的变化,村里60多岁的兰志光大爷最有发言权:“以前大家习惯随意乱丢垃圾,现在村民们不仅不会乱丢垃圾,看到小孩随手扔垃圾还会去教育,村里变干净了,我们心情也好啊。”
在“和谐美丽”与“投资扶助”挂钩、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的鞭策下,兴宾区生态乡村建设成效凸显。今年,该区掀起了一股“乡村比美”热潮,各乡镇、各村屯纷纷“秀美丽”比和谐,争取上级支持、争取更多投入。潜移默化中村民的价值观也起了变化,矛盾在减少、村风在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