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在坚守生态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三里镇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努力寻找“生态”与“发展”间的平衡点,用生态杠杆撬动三里镇各村屯绿色产业的崛起,三里镇可村便是一个典型。
生态保护筑牢绿色屏障
三里镇可村是长乐村民委的一个自然村,地处武宣县城东南方,交通便利,距县城16公里,距三里镇政府2公里。这里景色宜人,村后是郁郁葱葱的山岭,村里每家每户都种着花草。
“为了呵护这里的青山绿水,可村除了保护好山岭上的林木,公路两旁还种植了观赏花和芒果树等,实现村屯普遍增绿,绿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给可村的生态留足休养生息的空间。”同行的村委干部告诉记者,可村还实施“三化”“三约”等村屯制度,助推村屯建设。通过建设家庭农场、小广场、文化长廊,整治鱼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显著提升,努力实现了“一个村屯一座绿岛”的生态美景。通过建设村内排污沟,建设标准化供水系统,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通过道路硬化,建起了球场、戏台、停车场等,使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村里河边的火龙果和辣椒种植基地。(晚刊记者 廖松 摄)
可村的群众也积极参与清洁卫生工作,投身生态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门前三包签约等制度建立“三约”长效机制,促进了村屯环境的美化。
走在村中,新鲜的空气、干净的地面、清澈的河水,让人流连忘返。一条雄伟的渡槽横跨于村中田垌,灌溉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历经多年风雨,沧桑古朴,成为村中的又一道风景。
生态资源撑起绿色经济
保护生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可村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可村依托优势资源和青山绿水,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的特色农业,撑起经济发展的一片天。
“发展以家庭采摘方式为主的农业旅游观光体验园,引进500多万元投资建立‘洪安家庭采摘农场’党员创业示范基地,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一村一品’拳头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里镇党委书记陈松勋说。
洪安家庭采摘农场的百香果。(晚刊记者 廖松 摄)
可村的经济能人苏洪安,去年还在外面闯荡,看到村里生态效益越来越好,毅然辞职回家决定干一番事业。如今,他以土地流传的方式成功承包400多亩土地,搭建了几十个大棚种植果蔬产品,有草莓、西红柿、辣椒、桃果、李果等,草莓成熟后,一年四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今年他调整思路,采取分步措施,将420亩土地划分成若干区域,还没有开发到的,先给农民种田,租金照给,农民只要给他一些粮食即可。在420亩土地的开发种植中,将70亩作为砂糖桔、红心柚果苗育苗基地,部分临近鱼塘则用来养殖泥鳅、田螺等。此外,农场还有几十亩已经成熟的圣女果、辣椒、哈密瓜、香瓜。“希望农场能走上正轨,把部分大棚再划分成小块,建立起现实版的QQ农场。”苏洪安说。
基地的圣女果熟了,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条。(晚刊记者 廖松 摄)
以家庭采摘为主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在经济能人的带领下,村民实现了增收。为了使村民的腰包越来越胀,三里镇政府还引导农户发展庭院“小果园”、林下“养殖园”,推进农业产业与生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如今,这个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的村子摇身变成了依靠生态资源发家致富的样板。据了解,可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成为三里镇的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和自治区生态乡村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