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楼房、漂亮的绿化、良好的环境是生态乡村的新景象。
干净的村道、漂亮的园林绿化是不少生态村的新景象。
五通新寨村面貌
编者按:自“美丽桂林·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桂林各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幅幅如画般的田园风光。在“清洁乡村”的基础上,近期,桂林又开始了“生态乡村”建设活动,活动的开展给桂林的农村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各地的乡村,推出聚焦“美丽桂林·生态乡村”系列报道,和读者一起感受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11月14日,全区“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电视动员大会在南宁召开,全面启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活动。11月17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电视动员大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部署“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
这标志着,“美丽桂林”乡村建设活动从“清洁乡村”阶段进入到“生态乡村”建设阶段。
而事实上,桂林的不少乡村在前期(2013—2014年)开展“清洁乡村”的同时,就已经着手进行了“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建设乡村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一些乡村已具备了“生态乡村”的雏形。近日,记者走进一些乡村感受了“生态乡村”的魅力。
□记者蒋伟华 通讯员李辉朝 阳健康 文/摄
巴砖村:泥巴老房也能建成典范
在大家印象中,清洁乡村或生态乡村的主体应该是新楼房、小别墅组成的,但临桂县南边山乡巴砖村却是一个例外。
巴砖村离乡政府所在地只有几公里,是个只有30多户的小村庄。10多年前,村民们就积极在村里自己挖沙熬浆搞道路硬化,建文化室、篮球场,在当时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时尚村”;而10多年后,当各地都在积极建设新农村时,面对村里大量的泥巴房,村民们花尽心思,因地制宜尽量用最少的钱让泥巴房永葆“时尚”。
近日,记者来到了巴砖村,刚到村口就看到一些村民趁着天气好给巷道进行硬化。村民小组长王子辉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也搞农村建设,于是他们就主动争取支持。县、乡领导知道村里的想法后就来到村里考察,发现村里全是泥巴房、泥巴路,很是破烂。
不过看到村民们有信心,县、乡领导决定把改造工程放到村里。改造从1998年开始,第一年开始挖沼气池,村里30多户基本都挖了。他说,当年村民们都养猪、养牛,粪便很多,挖了沼气池后粪便就成为了燃料,直到现在村里还有20多户的沼气池在用。
第二年就搞道路硬化,同时搞旧房改造。“当时的条件差多了。”他说,当时搞墙面只要3块钱一个平方,而道路硬化不像现在水泥沙子随便可以买得到,没有沙子,村民们就到河道里去挖;没有腻子,就自己把瘪谷和泥巴混合在一起熬糨糊泥巴墙。村里的建设搞好后,成为远近闻名的“时尚村”。
10多年后的今天,当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新农村时,巴砖村却出现了新情况,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其他村都建起了楼房,而村里一排排旧房子的墙体经过10多年的风雨也陆续脱落,露出了泥巴的痕迹,似乎这个曾经风光的“时尚村”已经落伍了。
看到这里,村民急了,乡里也急了,于是相关部门给村子拉来了腻子,花了很少的钱,将村里就快露原形的泥巴房重新刷了一次,让它们再次“容光焕发”。
当然,泥巴房不光有外表,其实还有内涵。走进一户泥巴房,红色的柱子、红色的房门让原本阴暗的房子变得光彩照人。推开房门,吊顶、席梦思、沙发,里面的装修绝对不比城里差。房主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孩子在外面工作,而老人喜欢住老房子,所以没必要再建新房,就花了几万块钱将房子重新装修一下,不但保持了老房子古朴的气息,还很时尚,何乐而不为?
王子辉说,村里差不多有一半人在外面工作,如果建一栋新楼房加装修差不多要20万元,而在外做事的人又很少回家住,建设新楼房就成了浪费,将旧房装修于是成了不少村民的实在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砖村为了赶上潮流,今年进行了改水改厕。记者走进村民王桂长的家里看到,他家的厕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上厕所的,另一部分是来洗澡的,两部分有10厘米左右的高低距离。他说,为了真正做到环保,他们还将化粪池分成三格,经过三道程序的粪便可以直接用到田里,是真正的无公害。他的厨房也达到了10个平方米,灶台全部用瓷砖贴好,还有专门的盥洗处。
而这些远远不够。今年以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还进行了村屯绿化,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里自己搞了个小花园,让村里增加点美景。王子辉说,村里虽然只有老人在,但他们积极发展种植产业,特别是韭菜产业远近闻名,今年以来他们还筹资20多万,在村里的小河和山上种植了数千株枫树,除了能美化绿化村庄,他们还积极修路,想走生态旅游的路子。
新寨村:要从养殖村转变成生态村
临桂五通镇新寨村是一个只有30多户村民的小村庄。10多年来,村里利用位于321国道旁边等优势靠养鸡鸭陆续富裕了起来。
近日,记者来到了这里,只见一条笔直的马路通往村里,马路两边有成片新种的果树,看起来生机盎然。村子坐落在山脚下,趁着天气好,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几栋别具风格的小别墅里忙着。
镇里同行的干部告诉记者,这是村民们在建设装修自己的新房。
他说,一年前这个村全部是泥土房,村子虽然只有30多户130多人,但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因为村里已经有近20年的养殖历史,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7000多元。村民虽然富裕了起来,但村子里仍然是泥土房和沙子路,跟他们的收入水平非常不协调,直接影响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
记者走到一栋正在装修的小别墅旁,一名村妇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多亏了政府的引导,过段时候装修好就可以入住了。”她说,以前住的泥巴房光线不好,下雨天还漏水,现在村里30多户村民都在积极建新房。
记者仔细观察,别墅群分几排,一栋栋两层半的灰白色别墅建有高大的马头墙和独具特色的天井及窗户,无不显示着桂北民居特点。村里建起了广场,相关单位提供了锻炼器材,村口还规划了一个占地数亩的水池。
走进村民李福弟家,60多岁的李福弟正在顶楼晒东西。他说,他已经养殖了20年的鸭子,主要是卖鸭蛋,一般每年收入都有近10万,去年收入近20万,虽然每天晚上都需要捡鸭蛋但只要能赚钱再辛苦也值得。他还靠养鸭送出了两个大学生,说起子女有出息他不禁笑了。
“不过以前的房子确实太破了。”他不好意思地说,他以前住的是几十年前建的泥巴房,因为时间太久,有些地方已经有些破损了,近几年看到其他村子陆续建了新房,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前年,县镇领导来到村里,告诉村民们现在国家政策好,村民也有钱了,为什么不考虑重新建房呢?
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建设家园,不过村里土地只有220亩,建房子如果再占用其他地方的土地不利于搞生产,这怎么办?村民们商量后一致表示,干脆临时搬到养鸡养鸭的棚子里去居住,在原址建新房,这样就可以节约土地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新房在建的同时他们还搞好了环村路、环村水系、排污系统、园林绿化等。看到村里的变化,目前已经有区内外数千人来参观取经。
镇里的干部介绍,新寨村的经济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因为村里的发展都是靠养殖,而养殖都会有一定风险,有亏有赚,而且从长远来看,单纯的产业难以经受市场风险,所以他们在前年已经免费帮村民种了200亩砂糖橘,去年又补种了180亩,今年有村民还花费100多万建起了铁皮石斛基地。村民说,村里不但建设“生态化”,产业也要从单纯的养殖向“生态”产业迈进。
寿星村:每人半分田建出“生态家园”
平地上一般相对田地较多,建新农村发展产业也相对容易,高山地区因为山多地少,建房、搞建设往往受到一定局限,不过平乐县同安镇寿星村却经过艰辛的努力,在高山上打造出了独特的“生态家园”。
近日,记者走进平乐县同安镇平山村委寿星村时,顿感一股新农村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新建的楼群,平坦的水泥道路,整洁的村容,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而就在10多年前,那里却是“有女莫嫁寿星村,吃水要到三五里”的情景。
寿星村位于同安镇东南部,距同安镇政府3.5公里,坐落在半山腰上,全村53户225人。过去,由于寿星村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如“龙脊”般的梯田又缺水,村民靠守着三分水田种粮为生,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
说到穷,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只有16亩水田,平均一个人只有半分多田。靠种庄稼吃饭的村民因为没有田,自然穷得要命。
2000年,村支书覃武生带领一班人反复考察,结合本村实际,决定大力发展葡萄种植。
覃武生告诉记者,种植葡萄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为了脱贫,他说服大家一起种,当时全村44户有42户种上了葡萄,没有田就往山上开荒或者种旱地,每户村民少的种一两亩,多的三五亩。
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村民们种的葡萄终于大获丰收,每户都赚了上万元。葡萄一卖,10多户村民立刻到县城买回了崭新的摩托车,大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寿星葡萄”成了该村群众致富的“摇钱树”和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该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村人均收入上万元。
有了钱,2007年起,该村在镇三家班子的引导鼓励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充分利用、整合各方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努力,全村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的外立面改造。别具一格的建筑式样,极具桂北民居特色的装修风格,使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12年,该村投入资金35万元,建设了一条两公里的葡萄观光长廊和百步阶梯。如今的寿星村,村民家家建起了小别墅,生活环境逐步实现了“绿、净、美”,成为镇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富裕起来的村民没有在现有的成绩上止步不前。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寿星村已制定打造成集饮食、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精品“农家乐”的整体规划。
乡村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述几个村只是桂林“生态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分为4个阶段,即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4个步骤。根据《“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阶段活动安排,2014年下半年广西全面启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活动。决定于2015—2016年集中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重点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3个专项活动。
而桂林在为期两年(2013—2014年)的清洁乡村建设中,群策群力,根据实际情况在完成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前期清洁乡村的同时,一些乡村不仅仅把眼光放在“清洁”上面,同时完成了房子、道路、饮水工程、园林绿化等建设。有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不少地方结合本乡镇、本村屯的实际,将乡村建设和生态产业建设融合在一起,一个个“淮山村”、“板栗村”、“葡萄村”等特色乡村不断涌现在大家的面前,在建设“清洁乡村”的同时,也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带动生态乡村的建设,让一些乡村已具备了“生态乡村”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