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第一步发轫于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大胆尝试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但发展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当时“解放思想”的一次垂范。当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30年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们的目光又投向农村。
11月2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我们》栏目播发了时长40多分钟的特别报道《我们九亿农民》。节目的演播室就设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村口,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严金昌、关友江,小岗村的经济大户严德友,来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代表苗娟,以及从外地邀请来的出身农村的嘉宾,在这里与小岗村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录制现场,主持人王利芬将《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分发给现场的观众,让大家把对《公报》的关注点和对未来的担忧写在已经准备好的黑板上。
村民们共提出了46个问题,如中央如何更好更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问题?农资在不断涨价,中央是否因此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如何保证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等。主持人王利芬邀请几位嘉宾分别回答村民的提问。
关于农村如何吸引人才的问题,苗娟和凤阳县大王府村名誉科技副主任、大学生村官时全分别作了回答。苗娟说:“首先需要政府支持,我对农村很有信心,比如我在小岗村种地,种一个大棚蘑菇,国家给1万元的低息贷款,还给5000元的资金补贴。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就会有更多大学生来农村建功立业。 时全认为,自己在大学学的就是农业技术,到农村才真正学有所用。
针对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沈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4个字:组织、教育。组织就是党组织,还有农民合作组织,要有一个坚强的支部、村委会及核心带头人。我向总书记也汇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将农民组织起来,组织起来的农民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教育问题也很重要,村民素质需要提高,要在文化、科技、法律,包括道德水平、诚信意识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教育。”
最后,主持人总结说,今天来到小岗村,最大的收获是对《决定》中的“三个之最”、“三个进入”、“六项农民制度”改革等,进行了带着农民体温的解读,让人们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实际关注点和心事。在节目结束时,想让大家看一眼30年前小岗村农民冒着极大风险签订的“大包干”协议。当年小岗村年人均口粮只有40斤,讨饭成为村民唯一选择,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小岗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这恰恰是未来农村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小岗村的村头来做这期节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