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素质是根本

 当前,对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形成了这样的深刻认识:虽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虽然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给压力加大,结构性偏紧矛盾突出;虽然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但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后劲不足;虽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巩固完善,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业服务体系弱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虽然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面临的国际市场风险明显增大;虽然国家对“三农”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但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仍然不足。

  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这些矛盾,中央领导同志精辟地用“加减法”作比喻:“加法”体现在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素质等;“减法”体现在减轻农民负担,转移农村劳动力等。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千百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靠农民,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离不开农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无论从全国还是从广西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趋势日渐严重。长期以来,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农村培养、稳定、集聚人才的能力不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人才流失导致的结构性问题更趋严重,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这就导致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和转化,一些基本的种养技能农民并没有很好掌握。农业农村已经到了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民既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者,又是农业农村发展成果的承载者。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才能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永久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对农村人口状况、产业结构、经营方式、乡村治理及城市管理等都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不少外出务工农民就业不充分、收入不稳定、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另一方面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多是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要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又要确保务农劳动力素质稳定和提高;既要逐步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又要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两个方面的任务都很艰巨,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比较而言,稳定和提高务农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基础地位巩固,是当前需要切实抓好的紧迫工作。提高务农劳动力素质的关键是抓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抓紧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这几年农民培训和教育工作已经成体系地展开: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金蓝领计划”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国家到省市自治区直到地市县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为培养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的主阵地。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农业是以产业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农业形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包括粮食产业、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和生物质产业以及农业服务产业。搞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关键是要增强农民对产业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升产业素质和效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能与产业发展脱节。要使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技术培训成龙配套,服务于产业发展全过程。

  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明确培训方向,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要围绕已经启动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围绕产业发展,培训专业农民,建立完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