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荻浦村“猪栏茶吧”内喝茶聊天。近几年来,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把清洁乡村、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 新华社发
去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的村民在为游客表演“骑竹马”。 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人们常用“三赛”、“三头”来形容如今的浙江农村。“三赛”就是住房赛城市,环境赛城市,生活赛城市;“三头”就是公共交通到村头,硬化路面到地头,超市到门头。
这得益于浙江十多年来持之以恒,在国内率先大力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等系列工程。
目前,浙江已建成58个美丽乡村示范县,农村大变样让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可以寄托乡愁的故园。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建设标准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民“洗脚上岸”,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走上了小康路。但这样的景象也不少见:一边是成群别墅,一边是成堆垃圾;家里是窗明几净,村前道路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厂村村冒火、户户点烟,小河污染得连拖把都没法洗……
如何让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村环境也优美起来?
2003年,浙江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即“用5年时间,对全省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一年之后,浙江在国内率先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2009年,浙江又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
一张蓝图绘就,一届一届接力。十多年来,浙江连续三届省委持之以恒推进,先后投入1200多亿元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每年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从不间断。
“只要符合农民利益,就要一抓到底、矢志不渝,不见成果不罢休。”浙江省委、省政府下了如此决心。
十多年坚持,浙江对2.6万个村进行了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89%,基本实现了“轮一遍”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对条件较好的村庄加大投入“抓一把”。目前,浙江已建成58个美丽乡村示范县。
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一些颇具开拓性的举措。
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转移、居住集聚的趋势,为了更集中地配备公共服务设施,浙江按照“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原则,确定了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般村”为骨架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目前,行政村数量从初期的3.5万个减少至2.8万个,占行政村总数12%的中心村居住了28%的农村人口。
浙江特别重视政策的约束力,美丽乡村建设既坚持规划的刚性,又严格遵守统一标准。
目前,浙江桐庐县正在建设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等5条乡村风情带。该县住建局局长陆端平说:“桐庐的每个村庄都是全域景区规划的一部分,从县城到中心镇,再到中心村,都服从‘潇洒桐庐’规划。”
浙江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把科学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特别在启动阶段,要求各地七分精力搞规划、三分精力搞建设。”浙江省农办有关负责人说。
2014年4月3日,浙江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出台,浙江新农村建设从此“有标可循”。
“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有的地方存在‘自说自话’‘各自为政’等问题,迫切需要可供借鉴的操作指南。”业内人士评价,浙江率先发布《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一个蓝本,但这只是操作指引,并非要求整齐划一,而是尽力彰显特色,留住乡愁。
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2013年,浙江启动了260个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工作。不少地方依托已有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闲置校舍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有的地方在堂内设立“孝悌榜”“学子榜”“寿星榜”和“贡献榜”,有的则开设行礼的礼堂、学习的讲堂。
创新投资机制,治理资金多元化
走进浙江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人工湿地”。
据了解,全村建有9个污水处理池,其中2个是微动力太阳能处理模式,7个是“人工湿地”模式,污水得到全部处理。
“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民说,对农村环境来说,水清百清、水浊百浊。
环溪村并非没有走过弯路。前些年,村民忙于致富,环境“脏乱差”一直没有改观,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门前的小溪。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
环溪村开始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源于全省的统一部署,而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从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开始的。
整治资金从哪里来?
该村相关负责人说:“村里资金有限、整治乏力,财政补助资金成为村里解决‘环境难题’的第一推力。”
浙江财政资金的大力度倾斜,成为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的主要动力。
浙江农村环境整治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五大项目”为重点,十多年来,完成全省2.8万个建制村的整治建设,每年投入近百亿元财政资金,2014年仅省以下财政安排农村保洁经费一项就达12亿元。
但财政资金并非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唯一渠道。浙江提出,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多元化投资正是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
“搭建资金整合平台,无疑将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浙江省财政厅有关人士介绍,为避免项目散乱小,浙江省先行尝试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同美丽乡村建设一并谋划布局。比如环溪村通过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村里筹资、社会捐助以及村集体出资,筹集资金三千多万元,实施了溪水河流整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工程、村庄道路基础设施、居家建房配套四大工程。
浙江还有序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家休闲旅游开发。据浙江省农办统计,现在浙江每年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有三分之二来自工商企业。
资金有了保障,优先投向哪里,还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
浙江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治理污水,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比如,2014年浙江仙居县污水治理项目达52个,总投资10亿元。
据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面临水环境恶化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浙江每年启动1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点县,力争到2018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立足生态资源,发展美丽经济
“采茶时节卖白茶,不采茶时卖风光”。喜欢去浙江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游客,难忘阵阵山风中闻到的那股茶香。空气好、风光美,常常有上海、杭州等地游客光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年前,黄杜村关闭了村里办的几家污染企业后,很快有资本大手笔进驻,建起农业观光园。
而在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取景地浙江桐庐县芦茨村,一批批游客住在芦茨土屋,在这里慢吃、慢聊、慢游,感受悠闲的乡村生活。这里是桐庐重点打造的富春江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去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旅游收入达39.4亿元,同比增长19.2%。
无论是黄杜村,还是芦茨村,都将生态作为长久依赖的第一资源。事实上,浙江绝大多数美丽乡村都在深耕生态资源,与城市打“错位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但各地的发展思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形成了美丽乡村“百花园”。
在浙江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美丽乡村建设把闲置多年的牛栏“变废为宝”,改造成牛栏咖啡馆,既保存了游客对农村乡愁的记忆,又注入了现代小资生活的时尚元素,成为独特的风景。
如今,牛栏咖啡馆已成为桐庐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但三年前,要在土得掉渣的牛栏里开咖啡馆,乡亲们会把这看作笑话,“牛栏里乱糟糟的,怎么会有人愿意来这里喝咖啡?”
谈起创意来源,江南镇有关负责人说,就是以一个游客的心态来考虑,城里人来农村旅游,最大的诉求就是感受原生态的风貌气息,“破旧不堪的牛栏猪舍也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咖啡是‘高大上’的洋玩意儿,两相碰撞,说不定能玩出点新花样。”
认准“混搭”的点子后,镇政府引入一家旅游公司,租下了被村民遗弃多年的五间牛栏进行综合整治,又从县城请来一家知名连锁咖啡店的老板支招儿,咖啡师、杯子、碗盘全都从这家店“暂借”,开业“试水”看看市场反应。
2013年“十一”黄金周,牛栏咖啡“一炮打响”,游客爆棚,“土得掉渣”与“文艺范儿”的碰撞得到市场认可。有人评价:“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俗与雅的结合满足了城里人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
牛栏成功变身起到示范作用,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不少村民开始主动挖掘身边的商机。现在村里的特色民宿有20多家,正在向杭州的旅游公司推介。农家饭馆30多家,摊铺更是数不胜数。路边一家冻米糖摊铺看着不起眼,但它一年的营业额保守估计也有30万元。
2014年,荻浦村和周边几个古村落联合申报,成为4A级的江南古村落风景区。
据介绍,乡村旅游在实现富农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荻浦村的垃圾分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也开展起来,美丽乡村已延伸到美丽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
相 关
用“共享”留住美丽
2015年9月8日,随着一声拍卖槌响,浙江德清县洛舍镇砂村一宗面积20亩、长满一米多高野草的废弃采石场,成功拍出1150万元高价。
这是浙江省首宗以拍卖方式出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也是这个省城乡建设用地“同权同价”的首次大胆探索。
此举与之前被征用、划拨地价相比,每亩地增值了10倍以上。土地拍卖款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后,村民们每一股从5500元涨到了近8000元,股权稳定后村民就可以拿到分红。
据了解,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发率已达97.5%。
“城乡一体化改革不从农村产权着手,就会变虚、走样。”浙江省政府有关人士认为,让农民获得更多资产性收益,才能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沉睡的农村资产被改革的槌子敲醒,逐渐松绑的GDP逐渐引入科学发展新路。
杭州千岛湖山青、水秀、洞奇、石怪,却由于经济发展受到生态要素制约,在发展和保护的平衡间一直备受GDP考核压力。杭州市委经过研究决定,对淳安综合考评体系实行“单列”,考核重点不再是GDP,而是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改善保障民生等。
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地,浙江一直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各项改革的前沿,这也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地注入动力。
2004年,浙江便制定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建设纲要。2011年,浙江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率先探索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创新。
近10年来,浙江在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上迈出了很大步伐: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形成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工作不再成为“居民户口”的“特权”;率先在全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免费培训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全部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率先实行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
“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了,没有福利待遇落差了,居民户口簿对农民也就不再有强烈的吸引力了。”浙江建德市有关领导认为,人口“逆城市化”是实施城乡统筹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
业内人士评价,在改造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无形之“墙”逐渐被推倒,农民富得长久、农村美留得住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文/记者 王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