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国《纽约时报》公布2016年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仅贵州省、杭州市上榜。
上周,贵阳市获准加入全球生态文化领域最大的城市和地方政府网络平台——ICLEI,成为该组织在中国的首家会员城市。
这既是对贵州多年坚守生态发展的肯定和奖赏,更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贵州奋发有为谱写五大发展理念新篇章。
——回首来路多欣喜。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世界瞩目。2014年6月,《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贵州成为全国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第一批全境列入国家级示范建设的四个省份之一;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连续举办7届,成为全国唯一以生态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并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放眼黔中满眼春。
天更蓝。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均高于90%;
地更绿。森林覆盖率突破50%;
水更净。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在先行,重在示范。
——绿色屏障更坚固。
一年前开始实施的“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稳扎稳打,掷地有声: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扎实推进植树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营造林916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235平方公里。
——生态经济新跨越。
依托生态,调结构,转方式,用绿色理念引领跨越发展。
启动实施“5个100工程”。现代工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山地特色旅游景区、绿色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贵州全力探路绿色发展。
大数据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业,五大新兴产业次第花开,守护绿水青山,赚得金山银山。
——先行先试作示范。
就在两个月前,贵州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将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和体制改革中走前列,探新路。
“十二五”的贵州生态之路,改革步履更实,绿色指向更明:
2007年,贵阳市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受理国家机关、环保组织乃至志愿者个人作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2009年,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
2011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成为对“一河一条例”立法模式的具体实践;
2014年,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贵州用坚持护绿的决心、勇敢扩绿的信心,交出了一张张绿色奋进的生态答卷。
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绿色惠民。
用凉爽的天气、清爽的空气聚人气、旺财气,贵州奋力追,全力赶,跨越赶超,一路奋进。
以绿色增进福祉,以绿色引领发展,贵州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富,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4000万各族干部群众,誓要让绿色成为贵州最亮丽的底色。(记者 范朝权 李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