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战农村垃圾:要“面子”更要“里子”

  农村垃圾治理要把力气花在“里子”上,即农村垃圾治理制度的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和运行模式的探索、村民公共意识的提升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农村垃圾的治理是一场攻坚战,这场战役打得漂不漂亮,关乎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关乎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关乎我国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不是全面的小康。

  农村垃圾“这点儿事”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11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向农村垃圾宣战,这是我国中央政府层面第一个专门针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文件。从关注农民的温饱到关注农村的人居环境,这不仅是农村美不美的“面子”问题,更是时代对农村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出了新需求的“里子”问题。这样一种变化令人欣喜。更值得期待的是,此次“宣战”发文不只从时间轴上、任务目标上做了量化指标,更是将具体举措细化部署到位。这样一种“宣战”的态度绝不再是过去一阵风的“运动式”清理,而是要从“里子”上根治农村垃圾问题。

  当前,农村垃圾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我国农村目前仍有6.5亿常住人口,每年仅生活垃圾就要产生1.1亿吨,这些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1%,而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89%。农村垃圾影响的不只是农民的生活环境,更是已经严重污染农村的土壤和水体,甚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有些村子的水井越打越深,原因就是垃圾污染了浅层地下水,威胁着村民的健康。我们经常在一些村子看到垃圾随处堆放、臭水沟里污物横流、农膜秸秆散乱在田间,这些垃圾给农村的生态和农民的生存造成的威胁远甚于我们所看到的,治理农村垃圾刻不容缓。

  农村垃圾成为难治的顽疾,难在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日常收集垃圾的难度大、成本高;难在农村基础设施差,收集的垃圾难以运转出去,也难以就地就近处理;难在数十年的陈年垃圾很难清理,即便清理干净,也难以长效保持。面对这样的顽疾,此次十部门发文明确表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95%。”

  与以往相比,这次提出的治理目标涵盖农村生活、生产和工业三种垃圾,要求更高更全面,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要把力气花在“里子”上,即农村垃圾治理制度的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和运行模式的探索、村民公共意识的提升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在实践中具体如何操作?笔者去年曾在山东省的经济强镇广饶县大王镇采访,那里的经验可供一些地方借鉴。首先在垃圾处理和保洁运作两大难题上探索新机制。在垃圾处理上,配备垃圾桶、清运车、垃圾清扫车等硬件设备,建立垃圾中转站,针对建筑垃圾和蔬菜垃圾多的实际,建立多处建筑垃圾填埋场和蔬菜垃圾投放点,由镇政府统一清运安排,实现“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工作机制;在保洁运作上,村村设立保洁员,并制订了《保洁员考核管理制度》,明确考核标准,落实奖惩政策。资金保障上,主要由镇政府承担,仅去年一年,大王镇用于乡村文明建设的投资达两千万元。对于如何改变村民的卫生习惯,村干部和镇干部都坦言,需要细水长流地宣传渗透,主管卫生的副镇长更是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每天上午到各地督察,下午开会整改落实,为的是帮助村民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

  治理农村垃圾需要一笔巨大的开支,像大王镇这样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由地方政府承担,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甚至贫困地区,则需要多方投入、共同承担。各级政府应是投资主体,尤其在贫困地区,政府要负起兜底职责,同时鼓励村集体出资和村民缴费,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采用企业管理方式,降低运行成本。

  农村垃圾的治理是一场攻坚战,这场战役打得漂不漂亮,关乎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关乎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关乎我国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不是全面的小康。今年,住建部将对山东、四川、北京等5省市的农村垃圾治理成果进行验收,明年验收7个省市,3年内将完成18个省市验收……干净漂亮、整洁宜居的新农村值得我们期待。